文档介绍:是谁留下的痕迹(大班).doc是谁留下的痕迹(大班) 一、读本分析 1. 知识点。(1 )主题:认识痕迹。(2 )次主题: 2. 结构。(1 )每个跨页的内容都可以独立地进行观察、比较、探讨,不存在先后顺序问题。●是“谁”留下的痕迹:人、动物、植物、大自然、其他事物。●快速形成的 vs 需要长时间才能形成的。●显而易见的 vs 内隐的。●会消失的 vs 持续留下的。●应该留下的 vs 不应该留下的。(2 )部分跨页文字与图画之间的联系,需要幼儿在阅读时联系生活经验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如第 2~7 页,第 10~ 11 页。 3. 语言。(1 )句式。●大多为陈述句, 说明事实、描述情况或引发比较。如, 简单句:“谁都不能毫无痕迹地走过这个世界。”复合句:“当喷射机快速飞过天空的时候,小蜗牛正抬头挺胸走出自己的路。”●少数为疑问句,引发读者的观察。如,“你是否注意到一只小鸟快乐地站在石头上唱歌,并且留下痕迹? ”“你还注意到平静的河边,发生了什么事? ”“咦,这是谁留下的痕迹? ”(2 )词汇。有些词语是本书想让幼儿重点理解的,如“痕迹”“留下”; 有些词语是幼儿可能会在理解上有困难, 需要教师事先有所准备并用幼儿能理解的方式来解释的,如“标记”“羽化”“生物”“化石”。 4. 图画。(1 )白色的底衬托一幅幅主题明确的照片,有助于幼儿观察。(2 )每个跨页呈现两幅以上的图,让幼儿去比较、归纳、推论。二、幼儿可以获得的核心经验基于对读本及大班下学期幼儿年龄特点、阅读经验的分析, 我们认为本书可让幼儿获得如下核心经验。 1. 早期书面语言学习与运用经验。(1 )前阅读的经验:幼儿可以通过独立阅读与集体讲读,初步理解“痕迹”的含义。(2 )阅读内容的表达:幼儿可以较为完整、清晰地使用图画书中的词句叙述图画书中的内容。(3 )阅读内容的评判:幼儿可以对图画书中的内容进行评价,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2. 科学学习与运用经验。(1 )幼儿可以根据各种痕迹的属性对其进行分类和归纳。(2 )幼儿可以通过观察生活周遭的痕迹,理解痕迹与人的关系。 3. 早期口头语言交流与运用经验。(1 )谈话的经验:幼儿可以通过谈话(或辩论)活动,进一步理解“痕迹”和表达自身对“痕迹”的理解。(2 )说明性讲述的经验:幼儿可以使用准确规范、简单明了的说明性词句讲述事物的各种特征。三、活动设计思路集体活动 1 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痕迹”的概念目标: 1. 熟练地按照阅读规则翻阅图画书,理解其内容。 2. 尝试完整、清晰地说出自己对“痕迹”的理解。准备: 1. 教学大书《是谁留下的痕迹》。 2. 图画书《是谁留下的痕迹》人手一本。过程: 1. 阅读图画书的封面,初步理解“痕迹”的含义。●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叶子?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介绍书名, 请幼儿谈谈自己对“痕迹”的理解( 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向幼儿介绍辞典中“痕迹”的定义:“事物经过后留下的可觉察的印迹。”( 关键词为“经过”“可觉察”。这一环节不需要太强调让幼儿记住或理解这一定义, 只需让幼儿带着这样的认识, 有目的地进入下一环节的独立阅读中。) 2. 请幼儿独立阅读图画书, 初步了解“痕迹”的概念( 借此机会了解幼儿的前期经验和图画书阅读理解能力)。(1 )请幼儿带着 3 个问题逐页阅读(引导幼儿带着对“痕迹”的初步认识,通过观察画面中的关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