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河中石兽.doc

格式:doc   大小:797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河中石兽.doc

上传人:875845154 2016/8/15 文件大小:79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河中石兽.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 1页版权所有不得复制年级初一学科语文版本人教新课标版( 201 3 修订) 课程标题《河中石兽》编稿老师田海霞一校吕丽娟二校黄楠审核李真真河中石兽河中石兽激趣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 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 依他的话, 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一、重点 1. 熟悉并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 寻找石兽的不同方式及理由和结果。 3. 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二、难点学****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一、整体感知 1. 作者名片知识链接:《阅微草堂笔记》, 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 共二十四卷。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作者纪昀字晓岚号石云朝代清代评价藏书家、学者、文学家、目录学家。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作品著有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第 2页版权所有不得复制 3. 整体感知: 这则故事用和尚、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兽的三种不同结论, 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 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 切不可不加分析, 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二、重点研读(一)文意解读 1. 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位置、理由及结果。(用原文语句) 明确: 寻找的位置理由结果寺僧下流以为顺流下矣寻十余里,无迹讲学家地中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众服为确论(却没找到) 老河兵上流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 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果得于数里外 2. 试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三人寻找石兽的方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 明确: 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讲学家: 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了。老河兵: 常年在河边劳动, 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 根据多年经验认为: 那石兽很重, 而河沙又松, 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 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 还冲成一个坑, 时间一久, 石兽势必向西倒去, 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 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故“当求之于上流”。 3. 比较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明确: 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第 3页版权所有不得复制(二)难点释疑冲石原理图 1. 根据图示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观点是正确的? 明确: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原因在于石兽落水后对水流形成阻力, 使周围水速更快,冲刷能力更强,其下面迎水流一侧的泥沙逐渐被水冲走,成为空穴。时间长了,石兽因重力作用朝着迎水流的方向倾倒, 如此再三, 便向上游移动了一截。可见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的,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使石兽能“逆水而行”。最后果然在河的上游找到了石兽。 2. 试分析文中几种观点的对与错。明确: 第一种:水中,没考虑流水、石兽和泥沙的关系。第二种:下流,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三种:地中,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上流,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总体来说, 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 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 3. 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应如何理解呢? 明确: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这是作者由这则故事引发的议论, 阐明道理, 既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 不能片面地理解, 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推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文末使用了问句,更是发人深省。(三)写法探究 1. 层层铺垫第 4页版权所有不得复制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作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 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 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 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 思辨色彩本文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 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