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其精神仍具有肯定的现实意义。
中学会考历史学问点总结2
一、从“无为”到“有为”(新儒学的背景)
(1) 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2) 但诸侯国的势力日益猛涨,土地兼并猛烈,匈奴为患,威逼着西汉的稳定。
(3)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心集权,主动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形势发展须要。
二、董伸舒的新儒学
1. 特点: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 改造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2. 内容:
(1) 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见。
(2) 针对加强君权须要,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
(3) 针对为人处世道德标准, 提出“三纲五常”儒家道德观。
:是思想文化专制。
:神化专制皇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三、主流地位的确立
(1) 缘由: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使其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2) 措施:
①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加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②将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规定为教科书。自此,教化为儒家所垄断。
③国家兴办太学;地方设立郡县学校,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 结果
①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②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学习探究】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提示:
①地位: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②主题: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新儒学谈论神学。
③功能: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新儒学是为现实政治服务。
中学会考历史学问点总结3
一、三教合一
:在汉武帝的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汲取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汲取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在民间广为流传,受儒学影响,主见“贵儒”又“尊道”。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既尊道、立佛、崇儒。
二、程朱理学
1. 背景:隋唐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北宋儒学大师韩愈领先提出复兴儒学。
2. 内容:
(1) 二程的思想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把天理与伦理道德干脆联系起来。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相识论。
(2) 朱嘉的思想
①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人性与天理一样。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 特征:融合佛道思想说明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