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
文档名称:

锁骨下静脉穿刺图.ppt

格式:ppt   大小:4,169KB   页数:4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锁骨下静脉穿刺图.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2/1/19 文件大小:4.0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锁骨下静脉穿刺图.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锁骨下静脉穿刺图
第1页,本讲稿共41页
锁骨下静脉局部解剖
第2页,本讲稿共41页
第3页,本讲稿共41页
第4页,本讲稿共41页
锁骨下静脉是腋静脉的延续,呈轻度向上的弓形,长3-4cm,直径1-
第18页,本讲稿共41页
1、穿刺入锁骨下动脉 →血肿、血胸 锁骨下静脉的前上方有锁骨与锁骨下肌;后方则为前斜角肌及锁骨下动脉,动、。
第19页,本讲稿共41页
前斜角肌
动静脉紧邻,静脉在前,中间有前斜角肌
第20页,本讲稿共41页
原因
穿刺点及穿刺方向偏外
非负压吸引穿刺造成穿刺针越过静脉后穿刺入锁骨下动脉
第21页,本讲稿共41页
表现:
鲜红色血液;
去掉注射器血液从针口喷出;
穿刺成功后,要常规送导丝要顶端到达下腔静脉;如顶端到主动脉根部或左心室,则穿刺入锁骨下动脉,注意个别情况,穿刺入锁骨下动脉后导丝能够经降主动脉到达隔肌下,右前及正位不能判断,左前斜位判断(导丝在脊柱前时,导丝在静脉内)。
第22页,本讲稿共41页
处理:
撤出穿刺针,局部压迫3-5分钟,一般无相关的并发症;
怀疑时,不要送入鞘管;
已经送入鞘管的,不要拔鞘管,急送外科处理。
预防:穿刺点不要太偏外;
第23页,本讲稿共41页
常规采用外套管穿刺针或导引钢丝导入导管,血肿很少发生。
由于动静脉紧邻,操作中误伤动脉的机会必然存在,经压迫可不引起明显血肿。但在用抗凝治疗的病人,血种形成的机会就比较多见,穿刺插管应慎重。
同时穿刺入胸腔,会造成血胸。
第24页,本讲稿共41页
锁骨下动脉穿刺方法
穿刺常按体表标志或***下骨性标志进行。
(一) 以锁骨中点外1/3处为体表标志,,深度约4-5cm。一般用扇形穿刺法,即由上每穿一针不成功时,,依次进行,直至穿刺针与身体横断面角度为0度为止。
第25页,本讲稿共41页
(二)***下将第1肋环外缘的中点作骨性标志,。
当常规穿刺不易成功时,此标志十分有用。
第26页,本讲稿共41页
左锁骨下动脉的骨性标志
BC为第1肋两端的连线,其中点垂直线D与肋环的交点为较恒定的锁骨下动脉走行区
第27页,本讲稿共41页
锁骨下动脉穿刺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术者对局部解剖不熟悉
穿刺深度不够是主要原因,一般人锁骨下动脉穿刺点距皮肤垂直距离3cm,较股动脉明显深在,深度不够时,即便对准了动脉亦不能刺入。
由于解剖变异或血管迂曲,使该段动脉偏高或偏低,采用扇形穿刺法较易成功。
第28页,本讲稿共41页
2、穿刺入胸膜顶及肺组织→气胸。
锁骨下静脉下方为第1肋,内后方为胸膜顶。锁骨下静脉下后壁与胸膜仅相距5mm。
肺尖与胸膜顶:锁骨内侧1/3的上方约2~3cm
第29页,本讲稿共41页
3、空气栓塞:
体位不当(穿刺时未头低位),低血容量,穿刺时又不注意针孔的密闭而发生心脏的舒张或病人自主吸气而将空气吸入。
无心内分流的病人进入少量空气不致引起严重后果,但对右向左分流的紫绀病人可能引起严重后果。
锁骨下静脉管壁与各种筋膜结构紧密,因而位置恒定,不易发生移位,有利于穿刺,但管壁不易回缩,若术中不慎易进入空气导致气栓。
第30页,本讲稿共41页
4、鞘管折断:套管质量差,在术后因病人颈部活动而引起 CP管折断 。
第31页,本讲稿共41页
5、心包填塞: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多由心脏穿孔引起,与导管过硬,置入过深有关。
第32页,本讲稿共41页
成功率
主要是根据操作者的经验,
后期的成功率多在99%以上。
第33页,本讲稿共41页
并发症比例
并发症
一般
后期
1、穿刺入锁骨下动脉
1-20%
1-2%
2、穿刺入胸膜顶及肺组织→气胸
〈1-10%
〈1%
3、空气栓塞
〈1%
少见
4、心包填塞
少见
罕见
5、其它(神经损伤、胸导管损伤等)
少见
罕见
第34页,本讲稿共41页
锁骨上路
第35页,本讲稿共41页
体位
病人取仰卧头低位,右肩部垫高,头偏向对侧,使锁骨上窝显露出来。
大出血、休克病人应采用头低脚高位,心功能不全者可采用半卧位。
第36页,本讲稿共41页
穿刺点: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外侧缘,
方向:针与身体正中线或与锁骨成45°角,与冠状面保持水平或稍向前15°,针尖指向胸锁关节
~,应随病人胖瘦而定。
第37页,本讲稿共41页
失误防范
(1)穿刺方向始终朝向胸锁关节,不可指向后下方,以免损伤胸膜及肺。 (2)与颈内静脉相同,锁骨下静脉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