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班主题墙创设策略
【内容摘要】主题墙是记录幼儿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载体,幼儿在和主题墙的互动中获得经历、提升才能。虽然小班幼儿动手才能弱,参和意识差,但是我们不能无视他们想参和、求互动的心理需求。本文就从主题墙的“外在创设”和“内在创设",使主题墙充满立体感,当孩子们看到活动的主题墙,兴趣肯定会非常浓重。
形式的趣和乐
当老师创设主题墙时,有时会融入很多成人的意愿,往往使主题墙的创设失去童趣。其实主题墙面对的主体是幼儿,所以必需要充满兴趣性,让幼儿一看到就能有快乐的感受
举例:小班主题《天冷我不怕》的主题墙创设
用棉花代替雪在主题墙上“堆”出一个雪人,并给“雪人”带上圣诞帽,装上胡萝卜鼻子。在雪人周围布置上几个嬉闹玩耍的孩子。同时,在美工区投放撕雪花的材料,让孩子的作品逐渐地丰富墙面,让主题墙渐渐地变成一个饱满的白雪皑皑的世界。
案例解读:
堆雪人是每个孩子非常喜欢的活动,所以将此情此景搬到主题墙上,孩子们看到了仿佛就像自己正在堆雪人、掷雪球一般,孩子们还会边看边回忆诉说自己在玩雪时的情景,充满了快乐。让幼儿撕出来的雪花渐渐丰富主题墙,让孩子们不仅感受到冬天的美丽雪景,同时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也让孩子有一种成功的快乐体验。
材料的安和牢
幼儿对其感兴趣的主题墙上的布置总喜欢指指点点,甚至碰碰摸摸,可是老师总是一句话回过去:“用眼睛看,不要用手碰!”这时幼儿的兴趣就会戛然而止,,有感官触摸的东西更能让其产生共鸣,所以在创设主题墙时运用安全而又结实的材料,也是老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举例:小班主题《大家一起玩》的主题墙创设
老师将平常捕捉到的幼儿之间快乐玩耍的瞬间照片塑封好,用扭扭棒圈起来展示在主题墙的一侧。另一侧将幼儿自己画的头像下面加上扭扭棒做的手和脚,凑拢在一起,表示大家在一起的意思。
案例解读:
用照片勾起和同伴游戏玩耍的回忆,幼儿肯定会指着照片说:这是我和谁在干什么?我们是怎么玩的等等。所以用塑封好的照片呈现,老师就不用害怕幼儿对照片“指指点点、摸摸说说”。而扭扭棒是一种安全的、可以随意扭动的材料,幼儿能在欣赏自己头像的同时轻轻扭动一下扭扭棒,既不会破坏整体画面,也增加活动性,进步幼儿对欣赏主题墙的兴趣,从而表达幼儿和墙面之间的有效互动。同时,固定主题墙的墙钉要30°角斜插,以免幼儿在摆弄主题墙时受到伤害,保证幼儿的安全。
(二)小班主题墙内在创设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内容相联,具有教育价值。主题墙作为幼儿园环境最重要的部分,不仅仅给幼儿以外在视觉上的享受,更要让幼儿感受到其内在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主题墙的作用。
但是小班幼儿知识面窄,参和意识弱,所以在创设主题墙时要从小班幼儿的才能和内在需求出发,并可以从以下几点切入:
墙饰内容是否和主题活动切合?
墙饰的创设是否追随主题开展的进程?
布置内容是否适宜小班幼儿的参和?
墙饰的审美是否符合小班幼儿的审美观?……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针对性、互动性和美观性这三方面来落实主题墙的教育作用.
1.针对性
主题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一个中心议题,,可以针对整个主题的,也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总之要让幼儿看到以后明白墙面上所表达的意思。
提炼形成知识版块,表达过程性
一个好的主题墙应该是一个可视的学习过程图,呈现出幼儿获得该主题经历时的先后顺序、解决的问题等。老师在设计主题墙面之前,首先必须吃透教材,在对主题内容、目的全面理解的根底上,根据本班幼儿的现有知识经历,提炼出具有明晰开展脉络、递进关系的版块内容。特别是小班主题墙的创设,因为小班幼儿逻辑思维才能弱,分析区分才能差,所以内容假设是无条理地摆放,会让幼儿“无从入眼"。
如小班主题活动《能干的小手》,从主题内容上分析,这是一个进步小班幼儿自我效劳意识,增强其动手才能和生活自理才能的主题。所以从主题内容中提炼出“我会做什么”的主题脉络,从“我会穿”、“我会叠”、“我会折”、“我会画”、“我会穿”等几个小版块来创设主题墙,让幼儿在欣赏主题墙的过程中,鼓励其不断地学习各种自我效劳的技能.
基于兴趣需要,融入关键经历
一个主题里蕴含着很多的知识点,并不是说要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要罗列在主题墙上,而是要尝试在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上,不断融入有价值的教育内容,指向适宜的目的,也就是幼儿应该而且可以获得的关键经历。然后找到幼儿在这个主题中最感兴趣的活动,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