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dic与凝血病.ppt

格式:ppt   大小:434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dic与凝血病.ppt

上传人:977562398 2022/1/19 文件大小:43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dic与凝血病.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诊断指南及ISTH评分概况
本指南受英国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BCSH)的委托,由英国和欧洲血栓与止血领域内的知名专家编写。
本指南于2007年6月发表。
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STH)根据指南制定DIC评分系统,提供了客观的DIC诊断与凝血改变,FDPs、D-D是一个有效的提示性指标。
肝病DIC怎么诊断?什么是D-D中度升高、极度升高?
第十一页,共22页。
纤维蛋白原Fg
Fg测定已作为DIC诊断的有用方法,在DIC进程中被消耗,很长一段时间内,其血浆水平可仍保持在正常。
在诊断DIC中的灵敏度仅为28%,仅在重型DIC患者中才能见到低Fg血症,超过57%患者F***平正常。
连续测定Fg对DIC的诊断更为有用。
第十二页,共22页。
PT和APTT
在DIC病程的某些节点,50%~60%患者PT或APTT延长,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凝血因子消耗所致。
肝功能异常、维生素K缺陷、大量出血导致使凝血因子丢失过多等也是引起PT和APTT延长的重要原因。
有近半数DIC患者其PT和APTT正常甚至缩短,主要是因为循环中存在活化的凝血因子。因此PT和APTT正常并不能排除凝血系统的活化。
需做反复检测,尤其应强调,
第十三页,共22页。
ISTH评分系统
ISTH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表明,其在感染和非感染病因学所致DIC的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通过DIC诊断的双盲测试结果,ISTH评分系统在DIC诊断中的灵敏度为9l%,特异度为97%。
DIC积分与患者的致死性呈极强的正相关。
ISTH评分系统在DIC致死性中的预示价值明显高于单独使用“急性病理学和慢性健康评Ⅱ”(APACHEⅡ)标准。
第十四页,共22页。
ISTH评分系统
第十五页,共22页。
创伤性凝血病
创伤性凝血病定义:指机体在严重创伤打击下,出现的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症。
病理因素:液体复苏前就会产生,%存在凝血病, 29%.发展mods。组织损伤、休克、低温、代谢性酸中毒、稀释与消耗、SIRS。以上因素之间可以互相作用,形成恶性循环。
诊断:目前还没有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指南。
严重创伤存在以上因素;
再根据创面、浆膜表面、皮肤切缘、血管穿刺处等部位的广泛渗血初步判断;
凝血指标检查:PT大于18s、APTT大于60s、INR大于、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减少(注意没有D-D)。
治疗:治疗原发病止血、注意低温监测、允许低血压复苏、补充凝血底物、止血、控制血糖、乌司他丁、血必净。
按照ISTH评分它是不是DIC?凝血病和DIC有什么联系?
---《解剖与临床》 创伤性凝血病诊疗进展 汪勇 刘云龙2011年10月 16卷 5期
第十六页,共22页。
《创伤性DIC与MODS》关于 病理性止血反应
创伤性出血包括血管直接损伤造成的大量失血和继发于凝血病的DIC。
创伤后即刻的止血反应是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血栓形成,随后在损伤部位形成纤维蛋白支架,测D-D、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阳性。
初期止血活性的范围基本是限于损伤部位的,一旦止血反应不能局限,而弥散全身,则出现病理性止血反应,导致DIC的发生。
似乎给了我们创伤性DIC发病机理,及他们的关系。
第十七页,共22页。
创伤性DIC与创伤性凝血病关系
创伤后危重病人DIC引起出血的特征:
凝血途径的激活 ,加速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生理性抗凝途径的抑制和纤溶系统的损害。实际不就是DIC吗?
凝血病的出血和创伤性DIC,都会导致出血,怎么区分?
通过以上理论是不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严重创伤 某些外界因素 创伤性凝血病 不能局限止血 创伤DIC 更为严重出血,这个结论对吗?它们存在严格界限吗?什么因素导致凝血不能局限?
单纯失血应该不等于创伤,单纯失血会导致类似凝血病改变吗?
《局解手术杂志 》 创伤性DIC与MODS 2007年16卷3期 刘宿 蒋耀光(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
第十八页,共22页。
创伤性DIC及凝血病各家观点
创伤后凝血因子的过度消耗是造成创伤性凝血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创伤性凝血病的实验室检查中发现类似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表现,即PT、AFIT延长,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浓度下降,D一二聚体显著升高等,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DIC,因为微循环内并没有微血栓形成。
文章观点提示两个病的本质区别,就是微循环内微血栓形成,但怎么确定微血管的存在?

《中华创伤杂志》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和救治原则 2009年9月25卷 陈德昌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急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