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doc

格式:doc   大小:29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8/16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班级:10 级护本三班学号:2010091014 姓名: 胡佳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沙花鼓戏流行于洞庭湖及湘江、资江下游的长沙、益阳、常德、岳阳、株洲、湘潭、娄底等市,及所属的长沙、望城、浏阳、宁乡、赫山、资阳、桃江、沅江、南县、安化、华容、安乡、湘阴、临湘、醴陵、攸县、株洲、茶陵、湘潭等县(市、区)广大地区。以独有的艺术形式记录了近、现代这一地区社会的历史变迁,充分体现了这一地区民间社会的人文精神、艺术品格、情感状态和社会风貌。长沙花鼓戏形成、流行的广大地区,旧称“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各地方言有较大差别。但随着艺术交流的频繁,逐渐演变为以长沙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是湖南花鼓戏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个剧种。长沙花鼓戏来源于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初期没有声腔之分,唱腔为民歌联唱。在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定型的声腔形式分为三类:民歌灯调、川调和打锣腔(傩腔)。其中川调和打锣腔是剧种的代表性声腔。清代中期以前,长沙一带盛行“地花鼓”、“花灯”和“竹马灯”。清代中叶以后,花鼓戏逐渐流传开来。但各地名称不同,宁乡一带称之为“打花鼓”,浏阳各乡称为“花鼓灯”和“竹马灯”, 长沙望城一带和醴陵地区称其为“采茶戏”,20世纪 40年代,有人称之为“楚剧”。乡间则统称为花鼓班子,以班主命名,后多以吉祥语或地名命名,诸如得胜班、土坝班、大兴班等。脱胎于湘中各地的山歌、民歌和民间歌舞,是在丑、旦歌舞演唱的“对子花鼓”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其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两小戏”阶段。这是长沙花鼓戏的雏形,与丑、旦歌舞演唱的“对子花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二阶段是“三小戏”阶段, 这是花鼓戏正式形成并最具特色的阶段。时间大约在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间(1821-1874) 。“三小戏”是“两小戏”的发展,在丑、旦演唱的基础上,加人了小生行当,使花鼓戏脱离了歌舞演唱的旧套。“多行当本戏”为第三阶段。“多行当本戏”在“三小戏”的基础上增加了生、净等表演行当,剧目也从原来以小戏或折子戏为主而逐步变为搬演故事完整的本戏。在这个阶段,长沙花鼓戏的声腔得到了完善,剧目进一步扩大,角色行当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表现力丰富、生活气息、地方特色十分浓郁的地方戏曲剧种。清道光、咸丰年间,长沙花鼓戏开始与湘剧同台演出,从湘剧中吸取营养, 出现了“亦湘亦花”的科班、戏班。这样,花鼓戏扩大了自己的演出剧目,丰富了表演艺术,花鼓戏的音乐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剧目上也发展为故事完整的整本戏。 20世纪初在益阳赫山区茈湖口镇发现的“光绪十五年(1889 )齐市(茈湖口旧称‘齐壶口’)公立永禁花鼓”碑就说明,花鼓作为“淫戏”已成“泛滥”之势。清末民初,花鼓戏开始进军城市。民国元年(1912) ,花鼓戏新泰班进入长沙演出。民国二十三年(1934) 卓之《湖南戏剧概观》记载:“近来在长沙虽有墉民社专演花鼓戏,终以难侵汉班势力范围,一现而止。”这说明花鼓戏虽然进城,但还是没有取得城市戏剧的主导地位。到 1949 年,花鼓戏开始进人兴盛时期,益阳班、湘潭班、醴陵班、宁乡班、浏阳班云集长沙,不同路子的花鼓戏因频繁的艺术交流而逐渐合流,舞台语言向长沙官话统一形成较完备的长沙花鼓戏剧种。花鼓戏在自身的发展中,曾有自己的高峰。 20世纪 80年代,全省 100 多个专业戏剧团体中有 33个剧团演唱长沙花鼓戏,成为湖南地方戏曲中剧团最多的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