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数学奇才华罗庚》阅读答案 (2)
《数学奇才华罗庚》 阅读答案 (2)文章来自:爱师网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
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
《数学奇才华罗庚》阅读答案 (2)
《数学奇才华罗庚》 阅读答案 (2)文章来自:爱师网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
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 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 永远只搞一
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 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 他将这
种做法形容为 “画地为牢 ”。他曾多次告诫学生: “我们不是玩弄整
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 ”在《数论导引》 中,华罗
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 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
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关于他改变
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 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 “假如我当时不
改行,大概再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
行了就不一样了 ”。“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很重
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
身就是一种艺术。 ”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 “宽、专、漫 ”
中的 “漫 ”,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
中逐渐转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 “漫”到其他领域。这
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大。
1 / 3
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 “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
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华罗庚认为, 主要出在太
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 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 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
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 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 让学生照抄了事; 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
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 “想”。有时
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
是只顾面子, 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 他还讲到 “由薄到厚 ”和“由
厚到薄 ”的读书方法: “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
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 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 ‘由薄到厚 ’了。但
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 ‘由厚到薄 ’ 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
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
1979 年 3 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
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
月。 7 月下旬,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