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上海路名的来龙去脉
解放日报记者 龚丹韵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上海地名学会常务理事薛理勇,以研究上海的路名而著称,相关著作不少,每本还不重复。总有各种论坛邀请他讲述上海路名的故事,而他不用讲稿,
道路与上海老城
厢相比,显得井然有序,犹如棋盘。于是,上海人把租界的
道路统称为 “棋盘街”。若干年后,棋盘街的每一条马路都有了自己的路名, “棋盘街”或“老棋盘街”就特指今天的河南中路。租界筑的第一条马路就是今天的南京东路。以后,租界
先后在这条路的南面筑了平行马路,上海人就把第一条马路叫作 “大(沪音 du )马路”,大马路向南的马路依次被叫作
二 (沪音 ni)马路、三马路、四马路、五马路,即今天的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这些旧名至今仍有人在使用。当时规定,这里南北方向路名是中国省份名,东西方向路名是中国城市名。不过外国人熟知的中国城市,一般都是开放的口岸,所以汉口、九江之类的名字,成为首选。
《图画日报》中描绘的马路上电车往来之快捷 此外还确定了美租界道路的命名原则,使用上海周边城镇名命名,如青
浦路、昆山路、乍浦路、吴淞路、南浔路等,就是当时命名的。以中国行政地名作为城市道路名称是上海的首创,这一方法逐渐影响到全国的大城市。法租界则是另外一种取名方法。早期,法租界的路名随意性很强, 还带有中国地名色彩,如永安街、兴圣街 (永胜路)、吉祥街(江西南路) 、紫来
街 (紫金路)、典当街 (金门路)、火轮磨坊街(盛泽路) 、东自来火街 (永寿路)、西自来火街 (广西南路)、老北门大街 (河南南路)、郑家木桥街 (福建南路)、公馆马路 (金陵东路)等。
1900 年,法租界扩张成功,立即对新界规划建设。仅两三年中,这里就新筑了 20 余条马路。为新马路取名也成为棘手的事。法租界不愿学公共租界以中国行政地名作为道路名,便以中国的山名作为该地区南北向道路名,以中国河流名作为东西向道路名。
然而不久,他们就感到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山川太少,可以用作路名的更少,山川名往往只有一字之差,容易混淆,取名者也 “山穷水尽”。1906 年,法租界公董局否定了这一办法,改用对法租界作出贡献的外侨名字,如法国驻华公使、驻沪领事、公董局总董、法国名人作为路名。直到租界结束
后,法租界的路名才改回了中国行政地名或山川名。 解放后,这些带有殖民色彩的路名被一一抹去。一批有纪念意义的路名出现在中心城区里,比如瑞金路、淮海路,等等。
洋泾浜
从洋泾浜到延安路洋泾浜原名 “洋泾”,是黄浦江的支流,大致上相当于今天的延安东路。在上海的地名习惯中,河流名
称一般都用三个字,如张华浜、薛家浜、吴淞江。 “洋泾”是两个字,民间便叫它 “洋泾浜”。上海开埠后,这条不起眼
的小河瞬间成为英租界与法租界的分界河,知名度与日俱增。
沿河就成为租界最早发展的地段之一,如上海的第一家西式
茶楼 “丽水园”(今上海自然博物馆) ,第一家京戏馆 “满庭芳”(今广东路上)都首先在洋泾浜出现。久而久之,人们
便把洋泾浜比作租界。这里既不同于西方文化,又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