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5 页 共 14 页
在李宾宾看护的危重症病房,一位刚刚拔管的患者精神状态不好,不愿协作医务人员工作。看到这一状况,李宾宾连忙上前轻声劝慰。患者紧紧拉住她的手,坚持要她陪着自己。
李宾宾所在的病区是武汉市华中科技高校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东区7层的危重症监护病房,无论是患者人工气道管理、吸痰、俯卧位通气、呼吸机的运用、ECMO的管理,她都要娴熟驾驭、精准操作。除此之外,她还要随时关注病人病情改变,帮助他们复原意识。与一般病房不一样的是,这里的患者很少能给出回应。
在李宾宾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之前紧紧拉住她的手不放的患者在醒悟之后的其次天已经转移到了一般病房,她还记得拉着李宾宾手时的情景。
眼下,这位患者已经可以下床走动,肺部的状况也在好转。
抗疫中的感人故事【四】
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离不开医用氧,疫情高峰阶段,武汉市各定点医院的需氧量剧增。疫情期间如何保证足够的医用氧供应?今日(4月20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就为您讲解并描述制氧工人罗鉴的故事。
罗鉴是武钢有限气体公司的员工,在疫情期间,公司担当着为武汉金银潭医院、雷神山医院等30多家定点医院供应医用氧的任务。
罗鉴他们日常每天医用氧的生产量是70立方米,而在疫情期间,须要将这一产量提升1倍,每天为医院供应上万个医用氧钢瓶的氧气量。
一套制氧系统有上千个参数,如何通过精密调整达到最大的医用氧生产状态,这是制氧团队首先要解决的难题。
经过一天一夜不眠不休地接力摸索,制氧团队最终琢磨出了一套最优方案。医用氧的产量是提高了,如何保障它的稳定供应?罗鉴团队每天将设备检查时间从6小时增加到10小时,确保每个细微环节都不出错。
为了保生产、稳军心,罗鉴从2月初就住进了厂区,始终没有回过家。这两个多月来,他就蜷缩在这张不足1米宽的小沙发上。进厂复工那会儿,他的二胎宝宝才刚诞生1个多月,罗鉴给孩子取名叫罗瑞康。
而今,武汉市医用氧的供应量足够。4月11日星期六,时隔两个多月,罗鉴最终有时间可以回家看一看。截至目前,这个由400多名员工组成的制氧团队保障了武汉市医用氧一半以上的用量。
抗疫中的感人故事【五】
长春中医药高校中医学专业大三学生袁婧怡至今仍每天紧盯疫情进展。“我曾是一名青年防疫志愿者,假如有须要,我还情愿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气!”她说。
今年1月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共青团吉林省委发出增援吉林省12320卫生热线的号召。辅导员老师在班级群里转发通知后,袁婧怡马上报了名。“我是学中医的,即使不能上前线,我也要出一份力。”她说。
从那时起,她便用“心”守护起防疫热线,一干就是一个多月。
疫情突如其来,吉林省12320卫生热线来电数量暴增。一天上千个群众电话,有报告疑似患者的,有反映疫情防控问题的,也有询问防疫学问的。
戴起耳机,袁婧怡的志愿服务起先了。每天从早上8点多劳碌到下午4点,倾听、解答、记录、心情抚慰……每次通话时间长的要半个小时,短的也得三五分钟。最忙时,袁婧怡一天要接50多个电话。为避开上洗手间耽搁时间,尽管说得口干舌燥,她却不敢多喝水。
第 7 页 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