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中国古代的交通规则.doc

格式:doc   大小:13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古代的交通规则.doc

上传人:可卿 2022/1/20 文件大小:1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古代的交通规则.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古代的交通规则
2015-06-18
小何说交通▲第一本交通规则手册  唐朝的《仪制令》为我国最早的交通规则,也是我国最早用于交通管理的书。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种始于唐代、盛于宋代的交通法规,带有法规的强制性。中国古代的交通规则
2015-06-18
小何说交通▲第一本交通规则手册  唐朝的《仪制令》为我国最早的交通规则,也是我国最早用于交通管理的书。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种始于唐代、盛于宋代的交通法规,带有法规的强制性。  我国古代交通工具简单混杂,有车、船、轿子、牲口几大类。车类主要有太平车、囚车、陷车等,船类主要有官船、哨船、渔船、快船、战船、大小海鳅船(也属官船)等。轿子类主要有山轿、兜轿、凉轿、暖轿等。牲口类主要有马匹、驴、骡等。面对交通工具混杂,秩序混乱的现象,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朝廷下诏,令京都开封及各州,在城内主要交通路口悬挂木牌,上书《仪制令》作为交通规则,人人都要遵守。到南宋,这一交通规则又由各州扩大到各县,而且由悬挂木牌发展到刻石立碑永久示人。  ▲全凭自觉的“礼让三先”  有人说早在公元三世纪,我录里程。这只是一种标志,就是路标,实际上到了南宋,各州各县都用木牌作指示,有的发展到石碑刻石标志。今陕西灵崖寺大殿左夏房就存在石刻的实物,刻有“仪制令”,上有四行小字:“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这就是说当时一般平民百姓要给当官的让路,年纪轻的给长者让路,轻装的车要给载重的车让路。“去避来”就是说出城的要给进城的让路。昔日无交通警察,全凭“自己掌握”。如果剔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尊卑糟粕,这一交通规则与现代的“礼让三先”有异曲同工之妙。  到了清代,轿子的轿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