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羊肚菌大田无基料栽培技术学术参考.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羊肚菌大田无基料栽培技术学术参考.doc

上传人:妙玉 2022/1/21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羊肚菌大田无基料栽培技术学术参考.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羊肚菌大田无基料栽培技术
  [摘要]羊肚菌是一种珍稀食、药用真菌,但由于野生数量稀少,发展人工栽培成为必然。基于此,从生长条件、品种选择、菌种制作、栽培季节、栽培管理、采收加工、 空气
  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阶段均需要新鲜空气,需要保持良好通风,%。
   pH值
  羊肚菌生长的适宜pH略高于一般真菌。羊肚菌不适宜酸性环境,~。
  2 品种选择
  现在国内种的较多的是尖顶羊肚菌和梯棱羊肚菌,可选用这两种。也可采集野生长势健壮的羊肚菌,经过分离培养制得母种。
  3 菌种制作
   拌料装瓶(袋)
  羊肚菌培养料主料可用麦粒也可用木屑,但用麦粒效果较好。用麦粒作主料,辅料加糖或蛋白胨等,加水搅拌均匀。含水量控制在55%~65%之间。拌好后装瓶或装袋。
   灭菌
  灭菌的目的是把里面的微生物杀死,可采用常压蒸汽灭菌、高压蒸汽灭菌任意一种方式。
  常压蒸汽灭菌方式:灭菌锅内温度升高至100℃后保持10~12h,之后停止烧火焖锅2~4h。
  高压蒸汽灭菌方式: MPa的压力、125 ℃状态下保持4~6 小时。
   接种
  灭菌后的培养瓶(袋)冷却至25℃即可接种,接种需在无菌环境下进行。
  4 栽培季节
  羊肚菌为低温型菌类,温度降至15~22℃即可栽培。一般每年10~11月份为最佳栽培季节,此时自然温度最适宜羊肚菌菌丝体的生长,待菌丝体在土中长满后,自然气温下降,有利于羊肚菌的生理变化,到第二年3月气温回升后,羊肚菌子实体大量形成。
  5 栽培管理技术
   清理栽培场地
  清理栽培场地中的草、杂物等,清理后,要给土壤撒生石灰粉或杀菌剂消毒。
   深耕做畦
  深耕土地,做成宽1m~,畦高15cm~30cm,畦与畦之间过道宽50cm~70cm。
   播种覆土
  将已经做好的菌种均匀撒到畦面上,撒种量400~500g/m2固体菌种。撒好后菌种上覆一层1cm~2cm厚的土。
   喷水保湿
  覆土后立即在畦面喷雾水保持畦面湿润。不可浇大水,以防止土层板结造成菌丝缺氧。
   菇棚搭建
  播种后7~10天需搭建拱棚,做拱棚时,场地四周留好排水沟,防止棚内积水。拱棚要坚固,可抗风灾、雪灾。拱棚上覆盖遮阳网。
   发菌管理
  温度:棚内温度保持在3~25℃之间。
  湿度:保持土面湿润,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40%~75%之间。
  通风:发菌期间需要保持通风,棚内 %。如果通风不良,棚内CO2沉积过多,会伤害菌丝体的正常呼吸;同时,也会给杂菌发生提供条件。
  光照:棚内保持黑暗或弱光,光照强度要低于100lx。
  清理杂草:可轻轻将杂草拔掉,不然会与羊肚菌菌丝体争夺营养。
   出菇期管理
  温度:保持棚内温度在10~22℃之间。若温度过高,要通过加厚遮阳物、喷水、通风等措施进行降温。
  湿度:出菇阶段菇棚内要保持湿润环境,空气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