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详细的描绘。这是写作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境头表现了父敬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父子告辞,看到父亲的“背影”,第6段。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文章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出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2、四次"背影"的出现,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实与虚之间关系如何?
其次、三次是实写,第一、四次是虚写。实写是虚写的基础,是虚写的条件,没有实实在在的“背影”的描写,本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虚写是对实写的感情的深化和升华。
五、探究学习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父亲形象表达父子之情的?
①动作描写。蹒跚地走、渐渐地探身、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将橘子散放在地上、渐渐爬下。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使那为我熟悉的父亲的背影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意境,成为一个恒久不能忘怀的镜头,铭刻在我的心中。父亲那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奋争的精神,深深鼓舞了我。文中表现的那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之情,字里行间的那种淡淡的哀愁,多么真挚动人呀!那淡灰色的愁云之间,那一捧“朱红的橘子”,不正是父亲一片亲子之情的真实写照吗?
《背影》课时教案模板2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一般人。通过一般人的日常琐事,表现“爱”的主题,诉说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对于一般人、弱者)的怜悯和关爱。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美的情操。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溢感人至深的力气。它感人的力气从何而来?在于作者用纯朴真挚的语言,表现父亲在祸不单行、生活困苦、哀愁焦虑的日子,用自己的方式无微不至的关怀远行的儿子。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厚和感人。正是这样一个在特别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成了本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祥和固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合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别时深厚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文章无论记人、叙事还是抒情都非常平实,在平实之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是一篇饱含真情实感的美文。
2、学生分析:
我班一半以上的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因而对亲情的渴望特别剧烈,但谈及父亲,除了严厉和生疏外,几乎没有其他印象。在这种状况下,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要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性美,最终学以致用,以我笔写我心来刻画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父亲形象,在这些方面是有肯定的难度的。
因而我觉得在上学期开展的《母爱如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给这些不谙父爱的学生们上一堂他们最该补的“父爱”课,很有必要。让学生既观赏了美文,又懂得感恩父爱,因而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之情。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沟通。
4、教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