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七律·长征课件
第1页,本讲稿共34页
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哪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它们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第16页,本讲稿共34页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体现了红军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哪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它们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首联
第17页,本讲稿共34页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远征难”三个字怎么理解?
远征:行程之远,
时日之长
难:牺牲之大,
经历之苦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远征难: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第18页,本讲稿共34页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理 解
理 解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
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颔 联
第19页,本讲稿共34页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形容绵延不断
形容巍峨高大
对偶
第20页,本讲稿共34页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比喻、夸张
反衬手法,突出表现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
第21页,本讲稿共34页
金沙 水 拍 云崖 暖,
大渡 桥 横 铁索 寒。
上承“万水”二字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对偶
颈联
第22页,本讲稿共34页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第23页,本讲稿共34页
理解:
金沙江拍击着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将士们心里暖暖的,大渡河上一桥横架,铁链晃动,摇摇欲坠,让人寒意阵阵。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第24页,本讲稿共34页
金沙水拍云崖暖,
“暖”字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
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第25页,本讲稿共34页
大渡桥横铁索寒
写出了红军征服“万水”途中所战胜的艰难险阻;
突出了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第26页,本讲稿共34页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不怕)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
理解:
尾联: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登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在翻越雪山之后个个笑逐颜开。
第27页,本讲稿共34页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
第28页,本讲稿共34页
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第29页,本讲稿共34页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写下的一首七律诗,当他回想起那惊心的场面,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仿佛看见:
面对十三根寒光闪闪的铁索,后有追兵,前有顽敌,红军勇士们攀着铁索浴血前进──
第30页,本讲稿共34页
小结: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 红军 的光辉战斗 ,热情洋溢地 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 和 ,充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 和 。
概括了
长征
历程
歌颂了
革命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