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屯堡文化研究评述.doc

格式:doc   大小:121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屯堡文化研究评述.doc

上传人:tswng35 2016/8/19 文件大小:1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屯堡文化研究评述.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页眉....页脚屯堡文化研究评述吴羽龚文静张定贵彭菁宋吉雨安顺屯堡,溯其源,肇始于明洪武十四年( 1381 ) ,大明初定,朱元璋诏傅友德率 30 万大军发动了旨在征讨云南元梁王的“调北征南”的政治军事行动。待残余势力平定,为巩固边陲,控扼云南,朱元璋在包括如今黔中安顺一带的云贵地区广置卫所,设屯立堡,推行屯田制度,令军士戍守屯耕。迨清代康熙年间屯田制废止,军人转变为民,屯军驻扎之地,遗风渐行渐远,及至今日不少地方仅存其名。而黔中地区即便屯田制瓦解及其后朝代更替,不仅地名称谓依旧,且其文化中大明遗风犹在,江淮古韵仍存。600 多年来,屯堡生生不息地承袭着明代江南地区的诸多传统****俗,执着地承继着儒家忠、孝、仁、勇、礼、义、廉、耻的价值理念,形成了汉民族独特的亚文化系统。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共存发展,具有独特性、惟一性的安顺屯堡文化由于内蕴的文化丰度和厚度, 使其成为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和文学等诸多学科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同时,屯堡文化随着从地域文化向旅游经济文化的提升,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对于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也日益凸显出重要的现实意义。屯堡文化对贵州的一体多元文化的格局和特征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成为黔中地区文化重要的成份和深层的底蕴。但是长期以来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 80 年代中期,屯堡文化才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外显特征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在地方化凸现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在文化人类学、社会学不断升温的同时,屯堡文化也作为强势文化在迁徙环境下传承、变异、建构的典型范例而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在现代化与市场化的强劲冲击下,屯堡文化已出现衰变现象,屯堡文化研究也有可能丧失原初形态及意蕴,这些情况增加了研究的现实性和紧迫感,某种意义上甚至有抢救研究的必要。到目前为止屯堡文化研究成果的数量不少,但大多是对屯堡文化外显事象和屯堡表浅层面的研究,并存在大量重复研究的情况,对屯堡文化研究的具体情况也缺乏系统的研究。虽然贵州民族学院孙兆霞、中央民族大学徐杰瞬教授、贵州民族研究所蒋立松等人曾经做过简单的梳理,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理论的分析研究。安顺财校退休教师杜应国先生对屯堡文化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但与本课题到视野也有一定的区别。本课题的目的在于拟对 80 年代以来屯堡文化研究文献进行尽可能的收集和整理,将收集到的各类书籍、文章等进行分析,得出屯堡文化研究的大致情况和特点研究的总体状况,对研究特点等进行学理性的分析研究,促进研究资料、成果的相互利用,选择更好的视野和方法,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为今后的屯堡文化研究视野、方法等提供线索,为屯堡文化研究中心的发展和屯堡文化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笔者通过各种方法对屯堡文化的书籍(含屯堡文化研究专著和著作中包含屯堡文化研究内容的章节) 、期刊论文、学会论文、硕士或博士论文的研究成果进...页眉....页脚行了系统搜集,共搜集到相关研究成果 390 篇(本)。这是全力搜集的结果,如有遗漏只能在以后不断补充了。在对资料进行统计时,对于重复发表的文章,一般以刊发在较高层次上的刊物为准。会议论文和著作中包含屯堡文化研究的文章如有同时在期刊上发表的,我们一般以在期刊上发表的为准进行统计与分析。由于涉及到大量的数据统计,一些情况需要说明:一是对报刊上大量的新闻报道及相关文章的处理,成为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因为数量繁多,搜集本身难以全面,加之多为新闻报道,研究价值相对较弱,而本课题主要是对屯堡文化的研究情况进行研究,所以未对报纸上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二是本课题需要对研究主体进行研究,包括研究主体的地域结构,但一些研究者的工作单位变化较为频繁,所以主要以发表文章时作者所在单位来进行分析,因此会出现同一作者在不同区域的情况。有些文章本身没有注明作者,或者作者的单位无法查询,均未对其单位进行统计、分析;三是为了保证研究目录的完整性,一些与屯堡研究关联度不高的文章我们也进行了登录,但在分析时没有纳入分析系统,所以在统计数据上会有一些误差。一、百年屯堡文化研究的基本脉络尽管在史料上对屯堡人早有记载,但真正意义上的屯堡研究始于 20世纪初。 1902 年10 月,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在贵州省西部安平县( 今平坝县) 的饭笼塘(今天龙镇) 一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后,在其《苗族调查报告》和《从人类学上看中国西南》两本著作中描述了屯堡妇女的头饰、服饰、大脚的外显特征,并作出了“凤头鸡”是“部落民”和“汉族的地方集团”的人类学定义。 1903 年4 月,日本建筑学者伊东忠太对安平县( 今平坝县) 和镇宁州( 今镇宁县) 进行了考察,对屯堡人作出了“凤头苗”的称呼标识。此后,一直到 50 年代初,费孝通先生到贵州考察,几乎没有人涉及屯堡文化研究。 1950 年,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