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文档名称: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50KB   页数:2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docx

上传人:爱的奉献 2022/1/22 文件大小:5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1 / 25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课设计
下边是出 guo 为大家收集的辛弃疾词两首教课设计,欢迎阅读与借
鉴。更多有关高二语文教课设计,关注适两个形体语言要表示的
是:作者手握宝剑却没实用武之地 ; 空有力气却没有地方使用,他只
好用敲打栏杆来宣泄自己的怒气。 不只作者要赴前线杀敌和报效国家
的壮心壮志没有人理解, 就连他此时爬山临水以排愁遣恨的心情也无
人能领悟 ! 在上片里,作者用长天、秋水、远山、夕阳、断鸿一系列
自然光景,来衬托他的游子之思, 奇妙地做到了景中有情, 情形交融。
下片抒怀。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述自己的思想矛盾
和对生活道路的决断, 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虑。 作者先写到晋
人张翰在洛阳当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吃家乡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
便立刻弃官返乡。像这样轻易地挂冠辞职,辛弃疾是做不到的。又写
到三国时的许汜不关怀天下大事, 只想着买田置产, 作者更不屑那样
去做。在这里他要说明的是:自己既不肯弃官归隐,又不肯去追求享
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究竟。
下边作者引用了桓温“木如同此,人何以堪”的感触,来说理解己心中怕的是光阴如流水般飞逝, 人也会在饱经劫难以后很快地老去。他想到光阴催人老,报国壮志难以实现 ; 想到自己的烦恼并无人能够理解,就不由掉下了英豪之泪 ! 在这首词里,作者固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甚至“红巾翠袖”等形象和色彩来衬托、点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4 / 25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染,但读后绝没有柔媚、繁缛之感。因为作者的中心思想是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所以全词一直充满着一种激动大方的情调, 放送出一种雄浑、高亢的声音,它们拥有极强的感染力。这正是辛词艺术成效的独到之处。
对于《永遇乐》
《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 (1205) ,这以前,辛弃疾在福建抚慰使任上,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他先居上饶,后徙铅山,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 ! 直到嘉泰三年 (1203) 又被朝廷召入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即是在镇江任上所作。 这时宰相韩惋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拉拢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声威,扩大自己的势力。辛弃疾正是在这类背景下,以 65 岁的高龄到达镇江任职的。镇江是一个地势险峻的军事重镇,他本认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能够踊跃备战练兵,存储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觉察了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轻率发兵 ; 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绝望随和愤 ! 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 再回想自己的经历,并比较自己的现实处境,更为感觉悲忿不平 ! 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恼恨尽兴地在这首词中宣泄了出来。
词的上片是怀念两位古代英豪。一是写孙权,作者感触经历了
千年的风雨侵害以后, 镇江的高峰大江依旧如故, 而曾在这里建都的
吴国君主孙权, 却已无处寻得了。 当年亭台殿阁之间的流风余韵也都
已被光阴清洗净尽。 二是写刘裕,传说当年刘裕就曾居住在京口的普
通街巷之中。东晋时,刘裕就是从这里起兵去平定桓玄之乱,又率军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5 / 25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成立于南朝刘宋王朝。作者对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的敬慕, 对他们所创办的赫赫战功的赞誉,其感情是那么火热、激烈,这正说了然作者人到老年依旧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派。
下片先是对南朝元嘉年间一段历史的评论:宋文帝好大喜功,
在准备不足的状况下冒然发兵北伐, 结果是仓促败阵, 落得个无功而
返。有人认为作者写这段历史是以古喻今, 是针对韩侂胄的以北伐邀
功而发的,他主张要有备而战,反对轻率发兵。联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来看,这一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紧接着,作者的笔锋开始转向了自己,
他登高眺望时,竟引出了对 43 年前一段经历的回想:在他 21 岁时,
以前穿超出那烽火纷飞的扬州古道, 奔驰南下。长江北岸在历史上乃
是被北魏太武帝占据后建筑行宫的地方,此后就成了太武帝的祠庙。
那边也记录着北宋末年统治者纷繁南逃的羞耻与愤恨。 但是,此刻佛狸祠前倒是祭神赛社,烟火不停 ! 在这里,作者又是以古讽今,责备人们竟然舍弃了被金人占据的领土, 忘掉了国恨家仇。 这番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