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黄连的功效及作用
《神农木草经》中,黄连被列为药中上品 ;明清时,黄连曾是贡品,四川产区每年必须进贡一定数量给宫廷。清代,黄连运售出洋,岁值数万 (《南川乡土志》载 )。近代,随着中西医药学的深入研究和发掘,黄连的药用价值有了更大
黄连的功效及作用
《神农木草经》中,黄连被列为药中上品 ;明清时,黄连曾是贡品,四川产区每年必须进贡一定数量给宫廷。清代,黄连运售出洋,岁值数万 (《南川乡土志》载 )。近代,随着中西医药学的深入研究和发掘,黄连的药用价值有了更大的提高。
黄连含小蘖碱 (也称黄连素 )、黄连碱、药根碱、棕榈碱等多种生物碱,其中小蘖碱是主要成分。 黄连或小蘖碱是天然的广谱抗菌药物,对多种杆菌、球菌、真菌、病毒、原虫等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善治菌痢、腹泻、胃肠炎等症。小蘖碱还能加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良好的消炎、利胆、 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的作用。中医认为黄连性味苦寒无毒,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清心除烦、止吐杀虫的功能。广泛
用于高热、时行热毒、 伤寒、泻痢、蛔虫病、咽喉肿痛、 口疮、痈疽、烧烫伤等各种热证、湿热证、寒热错杂的证候和各种血证。
黄连治病的历史源远流长,疗效家喻户晓。用它组成的名方,在
《伤寒论》中就有 12 个,约占该书方剂的 10%。此书唐代时流传到朝鲜、日本,这些疗效卓著的方剂至今仍为中、日、朝及南洋各国的中医师所常用。唐代《千金要方》 、《外台秘要》两书中,有黄连的方剂达 260 余方,可见黄连治病之广。谚语云:家有黄连,百病可愈。黄连可谓是居家旅行的必备良药。目前有膏、丹、丸、散、片、针剂等各种黄连制剂。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
:归心、肝、胆、胃、大肠经。
功效与作用:
泻火,燥湿,解毒,杀虫。治时行热毒,伤寒,热盛心烦,痞满呕逆,菌痢,热泻腹痛,肺结按,吐、衄、下血,消渴,疳积,蛔虫病,百日咳,咽喉肿痛,火眼,口疮,痈疽疮毒,湿疹,汤火烫伤。
①《本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辩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
②《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
③《别录》:主五脏冷热,久下泄辩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
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④《药性论》: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
⑤《本草拾遗》:主羸瘦气急。
⑥《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 ;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 ;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
⑦《仁斋直指方》:能去心窍恶血。⑧《珍珠囊》:泻心火,心下痞。酒炒、酒浸,上颈已上。⑨王好古:主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⑩《本草衍义补遗》:以姜汁炒,辛散除热有功。⑾《纲目》:解服药过剂烦闷及轻粉毒。⑿《本草新编》:止吐利吞酸,解口渴,治火眼,安心,止梦遗,
定狂躁,除痞满。
⒀《本草备要》:治痈疽疮疥,酒毒,胎毒。除疳,杀蛔。
黄连能治疗哪些疾病 ?
、泻痢腹痛。治湿热互结,恶心呕吐等,常与半
夏、干姜等配伍,如半夏泻心汤。若治外邪入里,泻痢身热,配伍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