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
美术课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术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美术课教学反思1术教师着实地意外了几回。
三、教学过程
意外一:
在第一个环节变魔术时,我事先准备了三个鸡蛋,将里面的蛋黄抽掉换成了三原色。表演时煞有介事,还让两个学生一齐参与,将三个蛋打到同一张铅画纸上,让学生们来观察三原色交融的变化。这个戏法倒是引起了所有学生的极大兴趣,此时的我暗自得意。
“看来大家对这个魔术很感兴趣,你能说说你的发现吗?”一个学生马上问:“老师,我发现鸡蛋里会跑出颜色。” 又一个学生:“老师,鸡蛋里是怎么跑出颜色的?”这是我意料中的问题。我说:“你是一个善于提问的同学,这是魔术的秘密,一会下课我偷偷的告诉你,好不好?” “鸡蛋不会破吗?老师,你是怎么让鸡蛋不破的?”接连几个学生都绕着问题问啊问,始终回不到色彩变化的问题上。显然我的确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可是却不是那个我想要的“点”。如果一直这样问下去,是永远也无法导入正题了。
5
解决:
情急之下,我只要把下一个实验的环节提上来。“刚才很多同学都发现了这个魔术的神奇之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观察到颜色到纸上的变化呢?没看清也没关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好——”
我取出调好三原色的透明纸杯,把其中两种原色加入一只空杯中,让学生观察色彩的变化。当学生清楚地看到颜色在杯中慢慢变化,形成间色时,不约而同地发出啧啧地惊奇之声。“终于感受到色彩的神奇了。”我长吁一口气。虽然让之前的导入变得冗长,但总算是引回了课题。
反思:
究其原因,我想是过于想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求教学设计的新与异,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注意力的问题。究竟是鸡蛋创造的神奇吸引人还是色彩本身的变化吸引人呢?作为成人,一定是前者。对于孩子,其实也是。教学环节的设计如果达到的效应不能紧紧扣住教学内容,那么此设计是无效的,甚至是损伤学科教学的。所谓的求新求异也是无用的。这个意外给我一个不小的启示: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教学设计时如果多考虑:学生可能会想……这个意外就可以避免,可以为学生的创作环节提供更充裕的时间。
课总算可以继续进行下去了,可是另一个问题又出来了。
6
意外二:
讲完了三原色调和三间色的方法,该小组合作利用多种工具材料练习调出三间色了,我在教学设计中预想的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几个问题:1、你们能用海绵将红和黄变成橙色吗?2、你们能用水粉笔将红和蓝变成紫色吗?3、你们能用牙刷将黄和蓝变成绿色吗?
提出问题后,每个小组都经过了小声讨论,然后动手去试验。可是出我意料的:当我仔细观察后发现很多孩子拿着海绵不知如何是好,讨论的结果竟然是用笔将颜色涂在海绵上变成橙色。那张为每一组准备的四开大的纸只好静静地躺在一边了。
于是,我只好一组组地指导。当然,那张纸是涂不满了,我的设计又失败了。
接下来添添画画的环节也只能以草草以“我的添画”而告终。
反思:
追其根本问题,我想应该是高估了二年级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是八、九岁的儿童。在这个年龄段,形象思维是他们思维的主要形式,这些零散的事物:颜料、海绵、梳子、牙刷……在思维中还是互相孤立的,还没有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在一个系统内综合起来的能力。如果完全是通过自己或小组讨论将这些零散的材料“变”成绘画的工具似乎太困难了。
7
如果事前能考虑到这些,也许可以采取先进行示范、大家一起练习、再小组合作运用多种材料将三原色和三间色涂在纸上的办法,既可以达到认识材质的目的,又可以增强师生互动与合作的效果。
而最让我意外的事还在后面。
意外三:
在“找找生活中和大自然中美丽的色彩”这一环节中,我先提出了问题:“色彩是神奇而美丽的,你在生活中或是大自然中找到美丽的色彩了吗?”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这个问题多么简单啊!随便就能在身边找到:漂亮的衣服上的花纹、色彩丰富的书包、孩子们的书本中……从窗子望去,一切都沉浸在大自然的无限春色之中,美不胜收。不管怎么每个人也能说出几个来吧,可是——
教室里鸦雀无声。
我再问:“你们平时会觉得哪些地方很美?”
……
等了很久。终于,一个男生慢慢举起手。我用鼓励地眼光示意他大胆回答。他站了起来,顿了顿,说:“垃圾筒。”
那一瞬间我真的呆住了。
解决:
8
过了一会,我只好艰难地说:“是垃圾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