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宇宙的未来说课稿学习教案.pptx

格式:pptx   大小:729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宇宙的未来说课稿学习教案.pptx

上传人:wz_198613 2022/1/24 文件大小:7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宇宙的未来说课稿学习教案.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宇宙的未来
史蒂芬·霍金
西安市临潼区华清中学 邵小艳
第1页/共23页
第一页,共23页。
教材分析:
《宇宙的未来》是人教版必修5第四单元的-篇自读课文,该单元以“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和言遥远的未来。)
2、幽默的作用是什么?(愉悦观众、营造气氛,但幽默之中有严谨,不是为了幽默而幽默。)
3、你认为霍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评价:严谨,幽默,乐观)

第12页/共23页
第十二页,共23页。
设置本环节是避免将这类文章上成缺少语文味道的科学课,然后用一段修改过的文字来强化学生对于平时很容易忽视的关联词、副词的重视,传达科学文章的严谨,表现科学家的严谨,再由最后一个问题过渡到第四环节。
第13页/共23页
第十三页,共23页。
环节四 知文论人 再识霍金(5分钟)
史蒂芬•威廉•霍金,英国理论物理学家,1942年1月生于英国的牛津。
先后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23岁获博士学位,现任剑桥大学卢卡逊数学讲座教授。
在大爆炸、黑洞等宇宙学理论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当代的“爱因斯坦”。
他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在全世界行销数千万册,极大地增进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不过,据专业人士透露,一大半的人都只能看到《时间简史》的前三页。
查阅关于霍金的资料,霍金让我们肃然起敬的绝非他在物理学上比肩牛顿、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
1963年,霍金21岁的人生发生了一悲一喜两个重大事件。
这一年他被确诊患上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这种病会使他的身体越来越不听使唤,只剩下心脏、肺和大脑还能运转,最后连心肺功能也会丧失。
第14页/共23页
第十四页,共23页。
当时大夫预言,他只能再活两年。
这一致命的打击几乎使霍金放弃了学业,但生日舞会上一个女孩的出现神奇地改变了一切。
她,就是霍金的第一任妻子简。
他克服身患残疾的种种困难,于1965年进入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任研究员。
这个时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问题上,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理论。
1985年,霍金失去了语言能力,1991年又遭遇了车祸。1989年,霍金与简维持了26年的婚姻宣告终结。
1995年,霍金把曾经受雇照顾他的护士伊莱恩迎娶进门。2006年10月19日,二度婚姻破裂。
好比一把双刃剑,事业的成就和人生的不幸,接踵而至。 但日常生活里的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
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这听起来有些好笑。
在他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坚持用唯一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轮椅在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
第15页/共23页
第十五页,共23页。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立体的霍金,让霍金从偏倒在轮椅上站立起来”,在我们敬仰这个奇人怪人的同时,感知他给世界、人类带来的震撼。
第16页/共23页
第十六页,共23页。
课后推荐文章: 葛剑雄去剑桥访学时邂逅霍金所写的《邂逅霍金》
第17页/共23页
第十七页,共23页。
环节五:拓展阅读(5分钟)
“按照我的意见,膜世界启始的更远为吸引人的解释是,它作为真空中的起伏而自发产生。膜的产生有点像沸腾水中蒸气泡的形成。水液体中包含亿万个H2O分子,它们在最靠近的邻居之间耦合,并且挤在一起。当水被加热上去,分子运动得更加快,并且相互弹开。这些碰撞偶然赋予分子如此高的速度,使得它们中的一群能摆脱它们的键,形成热水围绕着的蒸气小泡泡。泡泡将以随机的方式长大或缩小,这时液体中来的更多的分子参与到蒸气中去,或者相反的过程。大多数小蒸气泡将会重新塌缩成液体,但是有一些会长大到一定的临界尺度,超过该尺度泡泡几乎肯定会继续成长。我们在沸腾时观察到的正是这些巨大的膨胀的泡泡。”
第18页/共23页
第十八页,共23页。
霍金2002年8月15日在浙江大学的公众演讲《膜的新奇世界》,读后请用其中的原句提炼本段的要点,并同课文做比较阅读,说说霍金在介绍深奥理论时喜欢采用什么方式来让听众听明白?
这是迁移运用题,落实课堂所学。
第19页/共23页
第十九页,共23页。
环节六:总结(3分钟)
本节课主要从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细读文字,体会魅力;知文论人,再识霍金三个角度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建构能力,进而重“文” 的同时亦重视“言”的解读。
送给大家一段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该探究自己的未来,即便我们不知道它终究会停靠在何处,我们仍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