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2
文档名称:

辛弃疾词二首.ppt

格式:ppt   大小:6,588KB   页数:4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辛弃疾词二首.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2/1/25 文件大小:6.4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辛弃疾词二首.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1161年,21岁的辛弃疾率众 2000多人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抗金义军。辛弃疾曾亲率 50 骑,直入驻有 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义军的叛游子
上片
第12页,本讲稿共42页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㈡、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登临意”(感情) ?
思考
第13页,本讲稿共42页
㈡、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登临意”(感情) ?
莼鲈之思:因国家危难,不会退隐
思考
反例
正例
下片:
用典
作者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年华虚度而功业未成的愁苦郁闷。
求田问舍:不图荣华,为国尽忠
树犹如此:叹年华虚掷,壮志未酬
反例
第14页,本讲稿共42页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辛弃疾有“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之英雄本领。 平生以英雄自称、以功业自负、以气节自许。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抒发作者内心的孤独与痛苦。
思考
第15页,本讲稿共42页
三轮诵读,吟咏诗韵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豪而不放”、“壮中见悲”,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顿挫。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第16页,本讲稿共42页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第17页,本讲稿共42页
辛弃疾
第18页,本讲稿共42页
写作背景
第19页,本讲稿共42页
朗读诗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第20页,本讲稿共42页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
解题
第21页,本讲稿共42页
自主学****br/>1、听读  (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掌握画横线的字的注音) 
舞榭歌台( ) 封狼居胥( ) 佛狸祠 ( )
2、自由朗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金戈铁马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寻常巷陌
(英雄业迹)
(精锐部队)
(草率)
(落得)
(不堪,哪堪)
(普通)
(回头望)
Xiè xū bì
第22页,本讲稿共42页
词意梳理
大好江山古今恒在,(只是)无处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当年承平景象中的歌舞楼台,连同英雄业绩都在历史的风雨吹打中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映照着荒凉草木,在那普通的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南朝宋武帝刘裕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刘裕率领精锐军队北伐,气势像猛虎一样,扫荡万里,把盘踞中原的敌人都赶跑了。
第23页,本讲稿共42页
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效法前人再封狼居胥山。他草率从事,只落得兵败逃跑,仓皇失措。南归至今,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的战火烽烟。往事怎能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帝佛狸的祠庙前,眼下一片神鸦的啼叫声和祭社的鼓噪声!由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第24页,本讲稿共42页
用 典
自读诗歌,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