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在古诗词教学中感受传统文化
的魅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李焕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 “我一千次地确信 ,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 , 就不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又如千古绝唱《枫桥夜泊》中落弟的秀才张继在归程中,夜泊姑苏城外,深秋霜冷,渔火灯暗,联想自己壮志未酬,思绪万千,触景生情,当年与他一同应试并高中头名状元的那位是准?恐怕自己无人知晓了,但张继却凭这一作品而流传于后世,究其原因就是诗歌凭其艺术魅力而感染了读者。多读、反复朗读,自然就会热爱诗词的兴趣。
二、加强字词句的推敲,打好学生的知识功底
学生语文知识功底要扎实,教师就必须加强对字词句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字词句进行大量的、动情的、身临其境的品味。如“羌笛何须怨杨抑,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怨”字运用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又如“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这句诗用“湿”言“光”,用“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
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之妙恰到好处。 再如“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中,“直”字写出烽烟的劲拔、坚毅,“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针对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剖析透彻,学生的学就缺乏深度,浮于表象。
三、从不同的欣赏角度,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学好古诗词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如何让学生去赏析诗词,当然欣赏的角度是多方面的。这里结合中学教材,谈谈几种赏析的角度。
1、要让学生欣赏古诗词塑造的人物形象
为了教育小孩要爱惜粮食,往往教孩子们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不难看出,在诗人笔下前面两句仅十个字就把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动的形象写活了,特别是一个“滴”字,说明劳动紧张,时间紧迫,汗珠下滴,连擦一下也顾不上,农夫的形象就跃然纸上。又如:同样是写抗敌的爱国诗句,由于用词不同,所体现出来人物的思想境界就不完全一样。从明代夏完淳《别人间》中的“毅魄鬼来日,灵旗空际看”,到宋代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到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梅岭三章》中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文天祥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固然令人钦佩,但他还是想要在史册上留个好名声,夏完淳说他死后还要看到河山的收复,这种爱国精神更加值得敬佩,而无产阶级革命
家陈毅更是气贯长虹,他不是旁看,而是死后还要亲自率领部队起义,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要让学生学会欣赏诗词中的景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是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