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而后再经杭州返回会稽。本篇记述“中秋后一日”夜上风篁岭访辨才法师,当是这次路过杭州时的事。第一年,辨才、参寥派人到黄州慰问已被贬官的苏轼,并捎去了秦观写的这篇《龙井题名记》。苏轼看后写道:“览太虚题名,皆予昔时游行处,闭目想之,了然可数。”(《秦太虚题名记》)
《淮海集》中另有一篇《游龙井记》,也是元丰二年所作。文中着重叙述有关龙井的文献记载和传闻,说明风篁岭为什么多泉水,对所谓在龙井求雨有灵也发表了看法。比较起来,《龙井题名记》以入山访友为线索,详细地记述了出郭、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踪,描写了月下西湖山林的景物,“游”的味道明显浓一些。虽然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但对景物的细致视察与描绘,以及擅长创建清幽的气氛,同样也体现了词人秦观的气质和艺术特色。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这一句是作者“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可想象出,深木树林中,隐隐闪着火光,两三户人家坐落在这,是一种多么满意的境界。由此也可看出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宠爱之情,又透漏出内心的欢愉。
临江仙·千里潇湘挼蓝浦
词牌名:临江仙|朝代:宋朝|作者:秦观
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从前曾经。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静静,遥闻妃瑟泠泠。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此词乃绍圣三年(1096)秦观贬徙郴州途中夜泊湘江时作。“千里潇湘”,是词人的泊舟之处,也是从前屈原等迁客骚人乘舟经行的地方。词人因被贬郴州而夜泊湘江,与当年屈原、贾谊等人因明珠暗投而行吟江畔,境遇何等相像。现实的、地理的长河,与历史的、时间的长河通过“千里潇湘”交汇,词人的命运,也通过“千里潇湘”与古代迁客们的命运紧紧相连,引发了作者的深厚感慨。
起两句总叙,写词人泊舟之处,用的是倒装手法。《楚辞·湘君》中有:“桂櫂兮兰枻”、“荪桡兮兰旌”句,即用桂木做的櫂,用兰木做的枻;或用荪草饰的桡,用兰草饰的旌旗,都是形容湘君所乘船的装饰。这里用“兰桡”代指木兰舟,暗指这一带正是当年骚人屈原的兰舟所经过的地方。这两句是写他从处州贬来郴州时,曾乘船经过澄澈如蓝的千里湘江,如同在步当年骚人屈原的踪迹,在千里潇湘水上走着迁谪的苦难历程。词人和骚人,通过“千里潇湘”这一今古长流的中介,白然联系起来。从一起先,词中就引入了楚骚的意境与色调。
接着三句写泊舟湘江夜景。写这时月升中天,风停息下来,因为夜深,看两岸花草上露水起先凝聚,在月光照耀下晶莹透亮。整个潇湘水面是安静的,没有风也没有浪,满天星斗正浸泡在江水里,星星冷得好像在颤抖,写出了深夜的寒意。这是移情写法,把人的冷意由“一天星”表现出来。
词的下片写情。起先两句写词人泊舟湘江浦,独自靠在高高的樯杆上,静静地倾听远方传来的湘妃清冷的瑟声。“妃”,指湘妃。传闻潇湘一带,是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哭舜南巡不返,泪洒湘竹,投湘水而死的地方。又传二妃擅长鼓瑟,《楚辞·远游》有“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特定的时地,触发了词人的历史联想,从而写出了这潇湘之夜似幻似真的泠泠瑟声,曲折地透露出孤独凄冷的心境。
接着第三句,进一步描写对瑟声的感受,湘妃的瑟声是凉爽哀怨的,抒发了她们对舜帝思念的深情,这是古今有情人共同的心声,不仅是湘妃的,也包含了词人的幽怨。词的歇拍两句,写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