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辛弃疾中秋诗词6篇赏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36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辛弃疾中秋诗词6篇赏析.docx

上传人:hh思密达 2022/1/26 文件大小:3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辛弃疾中秋诗词6篇赏析.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作了一个笔力千钧的反跌:“斟酌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这一反跌,跌出了此词悲秋的主题思想,把上面大部分篇幅所极力渲染的“不必悲”、“有甚悲”等意思全盘推翻了。到此人们方知,一代豪杰辛弃疾也是在暗中悲秋的。他悲秋的理由是,重阳节快来了,那凄冷的风风雨雨将会破坏人们的华蜜和安静。










“重阳节近多风雨”一句,化用北宋诗人潘大临咏重阳的名句“满城风雨近重阳”,这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的“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辛弃疾之所谓“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气候,也暗喻政治形势之险恶。稼轩作此词时,国力极弱,国运日衰,而一直北兵也****惯于在秋高马肥时对南朝用兵,远的不说,公元一一六一年(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三十二路军攻宋之役,就是在九月份发动的。稼轩《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一阕就有“胡骑猎清秋”的警句。鉴于历史的教训,闲居带湖的辛弃疾在亲密凝视政坛状况改变时,不会不想到边塞的状况。此词事实上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局的忧虑之情。这首词通过季节改变的描写来反映对现实生活的深厚感慨,气度从容;欲擒欲纵,文法曲折多变;奇妙采纳前人诗句,辞意含蓄;通过比兴等手法,寄予政治感想。










淳熙八年(1181年)冬,辛弃疾因受到弹劾而被撤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间闲居,此词便是作于其间。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篆冈喝酒赏月,成此佳作。
一剪梅·中秋元月
词牌名:一剪梅|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月也杯中 一作:月在杯中)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未得的词。上片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今宵中秋无月的缺憾。“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特别安逸。尤其是花映在杯中,月也在映在酒杯中的描写,生动形象,富于情趣。“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干脆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云雨却打湿了纱窗,言外之意就是雨夜没有月亮,纱窗外显得特别孤寂,显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词的下片写赏月不得的愁绪。“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原委,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满堂”三句写出中秋无月的孤独,只好以饮酒和歌舞来弥补这些缺憾了。
辛弃疾曾亲率骑兵独闯金兵大营,曾写《美芹十论》、《九议》进奏朝廷,论议抗金方略,反对议和偏安。可是,权奸当道,欺圣蒙主,辛弃疾进奏不被接受,反遭弹劾、排挤、打击,直至削官罢职,被废闲居。这首词借题发挥,明咏中秋赏月,实为忧国之思,寄恨之作。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词牌名:太常引|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第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