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13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xreqing 2022/1/26 文件大小:1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蝈蝈和蛐蛐》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蝈蝈和蛐蛐》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欢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和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久的美,一如温顺、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展创作,表现“永久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和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和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三、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把握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分组朗读,开展朗读比赛。
四、新课讲授
  1、老师提示: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2、老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活力勃勃的景象,衬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3、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活力
             严冬──蛐蛐的歌儿
  4、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