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广州奥美十年情
资深长官Shenan推动大中华的观点创刊,Shenan的严谨,很多奥美人都知道,她来推动观点相信水准一定很不错,邀稿电邮一到,马上恭敬响应,希望尽点力贡献,于是多写策略少写文章的我赶快拿起笔杆来用力摇。
十年回顾不容易,但笔杆在我手,可以随我用个人的角度来写,唯希望大家能看得懂。万一个人的经历能带给你一点不同的思考,那就很值得我高兴。
小小的大愿望
1988年,在台北奥美已工作5年,TB同意把我送到伦敦实习半年,对我来说见闻不少。
当时很多伦敦奥美同事对中国很有兴趣,对我这个台湾去的黄皮肤(带点黑)家伙问了很多“中国大陆”的问题。我当时许了一个心愿--我想去中国大陆发展。
1993年初成行,别了10年的台湾奥美、阿桂及几个兄弟,先到香港奥美上班,负责筹备广州分公司。当时在香港做大陆服务的同事都很辛苦。在香港太古城半年时光,常常加班睡在公司地毯上过夜,辛苦归辛苦,工作还是挺愉快,因为心里面有个愿望。
情理法,法理情
英国政府留给香港的其中一个特色是“法治”,对一个香港长大的人来说,如果我没有在台湾待了十几年,也许并不容易适应“情理法”的文化,虽然我个人不是很赞同,但很快在大陆就适应。在中国办证要盖很多章,广州分公司的营业执照在一年后拿到,以1993年的大陆环境来说,这张国际公司的执照已经算是很顺利,转折点在于中途改变策略,进行“关系”的建立,这点让我常常提醒自己,一定要了解“国情”。当时还真的苦了Cath,一年里文件多次从上海广州两地跑,但每次到工商局的窗口小姐都会告诉她还缺另外一份什么……当时窗口小姐及Cath的表情各有什么不同,相信你可以想象出来。(Cath陈慧茹,广州奥美工作十年,现任事业总监)
嫁到广州来
我认为像我这种所谓“外籍”同胞,在大陆发展,有两种选择:一是往多城市跑,累积不同地域经验;一是扎根在一个城市,尝试建立辐射能力,我选了后者。虽然十年至今除了结婚生女外,并没有什么成就,我还是认为这选择很适合我。最近有一次开中国会议,吃饭的时候公关的Scott问TB说,Ramsey(我的洋名)在中国十年了,公司会有什么奖励,TB回应很快
,用他很有特色的英语大概意思说Ramsey有了太太女儿就是很大的收获,我不太了解Scott当时的反应,事实上他在中国奥美也快十年了,我却觉得挺好,娶了一个好太太,生了一个好女儿,确实是广州给我的好收获。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
这是90年代初中国流行的一句话,这不是说我到广东是为了发财,但显示了广东当时是一块中国的旺地,中国很多人才当年都往南面跑,唯我认为过去十年广东的发展相对跑慢了,可能最少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对上海的政策倾斜;二是地方政府有待转型。而近年的调整,及大珠三角概念,我相信会带给广东一个新的契机,事实上过去十年广东的实际GDP平均增长为12%,一直超越,始终是很扎实,这可能跟广东人讲求实际有关,很希望大珠三角概念对我们广州/香港的同事及同行带来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广州是本地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小小几百万人口的城市有接近三千家的广告公司,很多老外听了都会很自然的把嘴巴张大。早在90年代初,广东白马已经掀起了本地广告事业的竞争发展,相信至今为止,本土广告业还是以广州最发达,竞争最激烈……甚至无序。
广东的另一个特色是本地客户较多,国际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