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最新第17章 第3节 世界重要国家.doc

格式:doc   大小:2,193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最新第17章 第3节 世界重要国家.doc

上传人:小果冻 2022/1/26 文件大小:2.1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最新第17章 第3节 世界重要国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17章 第3节 世界重要国家
第 2 页
第三节 世界重要国家
本节复****脉络:
考点一| 日本
(对应学生用书第209页)
[识记—根底梳理]
读日本简图,答复以下问题。
1.范围:由A北海道岛、B本州岛、C四国岛得堡、摩尔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知识拓展](教师备用资料)
俄罗斯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的形成原因
①位于高纬地区,大局部地区在50°N以北,太阳高度角小,接受的太阳光照和热量少,因而气温低。
②地处亚欧大陆最北部,加上西北部低、东南部高的地势,使得西伯利亚北部受北冰洋的影响很大,全年受极地气团控制,造成气候严寒,尤其是冬季,气候更加寒冷。
③东部、南部地势较高,有一系列山地成为天然屏障,阻挡了太平洋暖湿气流的深入,更加重了西伯利亚北部冬季的寒冷程度。
④西伯利亚北部的一些地方,如奥伊米亚康和维尔霍扬斯克等地,均位于封闭的盆地中,本身积累的冷空气很多,又有从山上滑下来的新鲜冷空气的补充,使得这里成为酷寒之地,成为“北半球的寒极〞所在地。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 俄罗斯的地理环境特征分析
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读图答复1~3题。
1.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  )
①地广人稀 ②气候宜人 ③交通便捷 ④矿产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第 6 页
2.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
①气温较为适宜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 ④经济相对兴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俄罗斯海岸线虽然漫长,但大局部航运价值不高,以下关于这一特点的成因分析中,错误的选项是(  )
A.东部沿岸经济欠兴旺
B.北部沿岸冰封期长,无不冻港
C.西部海岸线较短
D.最大港口通往大西洋需经他国海域
1.D   [第1题,俄罗斯是传统的欧洲国家,亚洲局部的西伯利亚地广人稀、资源丰富,故D项正确。第2题,西伯利亚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大,主要是因为纬度稍低、气温适宜、开发历史较长、经济相对兴旺。而地形上,北部平原面积更大,应选C项。第3题,俄罗斯北冰洋沿岸有不冻港——摩尔曼斯克。]
考点四| 澳大利亚
(对应学生用书第211页)
[识记—根底梳理]
读澳大利亚简图,完成以下问题。
1.位置和范围
(1)位置:主要位于10°S与40°S之间,及115°E与150°E之间,南回归线和130°E穿过本区中部。东临甲太平洋,西临乙印度洋。
(2)范围: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丙塔斯马尼亚岛及附近的一些岛屿。
2.地形与河流
(1)三大地形区:
方位
主要地形区
地形特点
东部
A大分水岭
纵贯南北,一般海拔在800~1 000 m以上
中部
B大自流盆地
地形平坦,海拔在200 m以下,多自流井
第 7 页
西部
广阔的低矮高原
海拔在800~1 000 m,约占全国面积的一半
(2)河流、湖泊:C墨累河为全国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大分水岭西侧,向西南注入印度洋。D北艾尔湖,为地势最低处。
3.气候与植被
(1)特点:热带面积广阔,分布呈半环状。
(2)主要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自然带
形成原因
东北
沿海
热带雨
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增温增湿
北部
热带草
原气候
热带草原带
夏季受西北风影响带来丰富的降水,为湿季;冬季受东南信风影响,为干季
广阔内
陆和西
北沿海
热带沙
漠气候
热带荒漠带
受副热带高气压和来自大陆的东南信风控制,全年少雨,西北沿海又受西澳大利亚寒流的降温减湿影响
东部
沿海
亚热带
湿润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
叶林带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的影响

(1)兴旺的农牧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2)兴旺的工矿业——“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5.人口和城市分布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轻巧记忆]
关联图记忆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 澳大利亚的地理环境对其经济开展的影响
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示意图,答复以下问题。
在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澳大利亚
第 8 页
大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环状自然带格局。
(1)判断A、B两地所属的自然带类型,解释导致这两个自然带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
(2)阐述图中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