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7
文档名称:

最新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doc

格式:doc   大小:2,015KB   页数:5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最新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doc

上传人:lu2yuwb 2022/1/26 文件大小:1.9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最新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第 3 页
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最新考纲
考纲解读
考法指南
1.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山脉和地形区。
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化
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夏季风的强弱与进退规律反常造成
续 表
第 11 页
根本特点(规律)
原因
影响
降水的南北差异
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
由夏季风形成的锋面雨带进退规律产生的雨季决定: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3)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22·山西名校联考)图Ⅰ、图Ⅱ分别说明了1960-2022年中国≥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的经度和纬度迁移规律。读图,答复1~2题。
第 12 页
1.1960-2022年中国≥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的迁移规律是(  )
A.整体向南迁移     B.整体向东迁移
C.波动向西北迁移 D.波动向东南迁移
2.近50年来,以下我国各地地理事物变化可信的是(  )
A.天山雪线上升
B.黄河汛期延长
C.华北针叶林面积扩大
D.秦岭山麓可种植甜菜
解析:第1题,读图Ⅰ和图Ⅱ可以发现中国≥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波动向西北迁移。第2题,中国≥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向西北迁移表达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可知天山雪线上升。
第 13 页
答案: 
(2022·安阳模拟)以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山南麓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地7、8月份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崩塌
C.山洪 D.干旱
4.防御甲地春季主要气象灾害的有效措施是(  )
A.植树造林
B.撤除库坝
C.禁止开矿
D.合理抽取地下水灌溉
解析:第3题,华北地区7、8月份为雨季,降水多且集中;河谷由于汇水快,排水通道窄,而在沟谷处易形成山洪灾害。第4题,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气温
第 15 页
上升快而蒸发强,又正值作物生长季节而需水多,故易出现春旱灾害;可通过合理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减少灾害损失。
答案: 
5.(2022·天津模拟)读图,答复以下问题。
(1)从河流流向和补给水源角度,简述祁连山脉对甘肃省中西部地区河流的影响。
(2)比拟敦煌、陇南两城市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解析:(1)河流流向受地形影响,由高向低流;甘肃中西部地区河流位于祁连山的东坡,即迎风坡,有雨水补给,祁连山海拔高而有冰雪融水补给。(2)图示最低气温敦煌低于陇南,夏季最高气温相差不大,那么敦煌气温年较差大于陇南;图示降水量敦煌明显少于陇南。影响因素可从纬度、海陆位置、地形角度分析。
第 16 页
答案:(1)祁连山脉是该地河流的发源地;流向总体自南向北;冰川融水和山地迎风坡降水是主要补给水源。
(2)差异:敦煌与陇南相比气温年较差大(冬季寒冷),降水量少。 原因:纬度高;离冬季风源地近;无高大山脉阻挡;深居内陆,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大陆性强。
 中国的河流和自然资源[学生用书P237]
1.中国的河流
(1)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
地区
河流
流量
汛期
含沙量
结冰期
东北
黑龙江、
松花江
水量丰富(流经湿润、半湿润区
汛期较短(有春汛、夏汛)
小(森林茂密)
长(纬度高,位于中温带、寒温带
第 16 页
)
)
秦岭—
淮河
以北
海河、
黄河
水量较小(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区)
汛期短
(雨季短)
大(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
短(位于
暖温带)
秦岭—
淮河
以南
长江、
珠江
水量丰富(降水量大,流经湿润区)
汛期长
(雨季长)
小(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
无(流经亚热带、热带,冬温在0 ℃以上)
(2)长江、黄河、珠江的开发与治理
长江
黄河
珠江
第 17 页
水利
灌溉;航运——“黄金水道〞;发电——“三峡〞;调水——“南水北调〞;冲积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及长江三角洲——主要农业区
引黄灌溉;发电(上中游水能的梯级开发)
水能的梯级开发;航运 
水害
中下游洪涝灾害
上游凌汛;下游“地上河〞、凌汛
河口附近“咸潮〞;中下游洪涝
整治
措施
防洪是首要任务。加固江防大堤,兴建分洪、蓄洪工程;营造防护林
关键是治沙,根本在于加强黄土高原
引淡压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第 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