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文档名称:

白杨礼赞.ppt

格式:ppt   大小:2,957KB   页数:2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白杨礼赞.ppt

上传人:511709291 2022/1/26 文件大小:2.8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白杨礼赞.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白杨礼赞
茅盾
12汉语言文学1班 杨倩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教材地位、作用及编写意图〕
?白杨礼赞?是选自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一篇优美散文,作者茅盾主要采用象征手法,借白杨树的品质热烈讴歌中国共产文中学到怎样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描写之中,将自己今后的写作水平提高。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根本能功。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
`
三、说教法
1、品读法: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多读才能理解课文内容,读又是学****语文的传统方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略读、速读等方式来初步感知课文大意,然后再要求学生细读、精读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学生反复品读,在品读中品析文本的语言美、韵律美与意象美。
2****惯培养法:在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强调一些学********惯的养成,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如让学生养成圈点勾划的读书****惯, 要求学生在品读课文内容时圈点、批注记下自己在品读中的思考与感悟,在学****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并注意吸收、借鉴,课后及时复****和总结等。
?白杨礼赞?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法指导要注重以下几点:
1.用普通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方法;
2.诵读时注意课文的用词,修辞方法的运用,语言的锤练;
3.要指导学生切实感受白杨树的美。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以情***,导入课文
提问〔对学生〕:“大家见过白杨树吗?在你们的印象中白杨树有着怎样的一个形象?〞请几位同学答复,然后放映几张白杨树照片激起同学们的兴趣。
第二步,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先请几位同学谈谈他们印象中或者是自己所了解到的茅盾,然后从补充的角度展开对作者茅盾及这篇文章背景的介绍。
第三步,探究文本,整体感知
在学生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下,接下来由学生轻声读课文,并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朗读是语文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我们的学生最薄弱的也是这一点。〕
在这一过程之后教师以提问并提示的方法帮学生理清本文的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步,细读课文,深入探讨。
将全文分为五局部解析,在讲解的过程中完成思考。
1、 读一读课文,思考并答复,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局部,各局部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3.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4.课文第二局部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5.动手在第三局部文中找一找表达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思考并答复以下问题。
〔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
〔2〕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3〕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比照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4〕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思考并答复以下问题。
〔1〕“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2〕“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3〕把白杨树和楠木进展比照用意如何?
8.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说。
9.写高原的目的?
第五步,课堂小结。
1、再次快速浏览,学****课文中的抒情方式。
2、学****课文中生字词的字音字形及注释
3、用的好的词的同义词辨析〔例如:卑劣和轻视〕
4、分析写得好的句子〔修辞手法、请学生发挥想象造句〕
认识以下词语中红体的字
无边无垠  yín 坦荡如砥 dǐ
恹恹欲睡  yān 虬枝 qiú
晕圈 yùn 婆娑 suō
秀颀 qí 楠木 nán
大毡子 zhān 主宰 zǎi
倦怠 dài 旁逸斜出 yì
看注释,理解以下词语
妙手偶得、锤炼、坦荡如砥、潜滋暗长
恹恹欲睡、旁逸斜出、晕圈、虬枝
纵横决荡、秀颀
用自己的话解释以下词语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第六步,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思考题。
2.课外阅读茅盾的?风景谈?。〔这一作业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的阅读面得到拓展,同时进展比较阅读,更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的散文。〕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讲课顺序,列出提纲:
一、作者介绍
二、作品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