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语文读本中的模糊语言及其教学.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语文读本中的模糊语言及其教学.doc

上传人:raojun00002 2022/1/26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语文读本中的模糊语言及其教学.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 / 5
语文读本中的模糊语言及其教学
语言文字要创造性的表达思想,除了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 / 5
语文读本中的模糊语言及其教学
语言文字要创造性的表达思想,除了精确语言的运用,还要借助于模糊糊言。所谓模糊语言,麦・布莱克在《模糊性》中说“就是一个没有严格地应用范围的普通词语”。模糊的词语总是有某种交界性区域,大小、高低、酸甜、苦辣,都是相对而言。黑海“较大”,但对海洋而言,只不过似一潭积水;地球“很大”,但相对于宇宙而说还不及一粒泥丸。“西湖风景很美”、“某某写得最好”,“很美”、“最好”这类词在表述上似乎已很精确,其实也是模糊的,“美”的含义是什么?到底怎样才算“美”?见仁见智;“好”包括多少方面?究竟什么才是“好”?标准不一。不过,听者领会到是“美”的,感觉到是“好”的,说者也能达到语言表达的效果。可见,人们对“大”、“小”、“好”、“美”等的认识都是由许多模糊语言而感觉到的。
《雷锋的故事》中,“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里的“一千里”、“一火车”都不是确指,而是模糊概指,不好限定范围,丝毫没有“精确”之意,正由于这些模糊化词语的连用,使读者感受到了雷锋做好事之多,颂扬之情溢于言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篇中“九、五、千……”同样也都是模糊概数,而不是确数。
陈原先生在《社会语言学》中把这种语词的不确定性,称为“模糊概念”,也即模糊语言。上面举的语词都较简单,其模糊语义容易掌握。而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是须认真研究方才晓透的。下面结合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有关文学作品,探究模糊语言的作用及其创造性运用。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 / 5
一、 感观上的模糊语言
《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将嗅觉模糊成听觉,徐缓的节奏,淡薄的浓度使荷香得以与若断若连的歌声沟通。本文又一句:“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将“旋律”的听觉感受与“光、影”的视觉感受沟通模糊起来,这里的模糊语言令人对光、影的感受更为真切。在文学作品中,这种通感的修辞很多,教学中,除告诉学生这是一种修辞以外,还得说明这种辞格是由何种语言描述成的。又如《听潮》:“那声音……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嗅觉模糊成听觉)《春》:“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触觉模糊成听觉)《荔枝蜜》:“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的生活都是甜的呢!”(味觉模糊成意觉)《菜园小记》:“草花……长得繁茂泼辣。”(意觉模糊成视觉)《天山景物记》:“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触觉模糊成视觉)
诸如此例屡见不鲜,教学中如能在语言的模糊性上给予指明,则学生不但加深了对原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