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计算机发展史.ppt

格式:ppt   大小:2,884KB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计算机发展史.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2/1/30 文件大小:2.8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计算机发展史.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计算机发展史
第1页,本讲稿共24页
什么是计算机
具备内部存储能力,能高速、自动的进行逻辑运算和算术运算的电子设备。
第2页,本讲稿共24页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

ENIAC
第3页,本 度低,成本高
主要参数
第7页,本讲稿共24页
一、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
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器和输出器。运算器和控制器采用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延迟线或磁鼓,外存储器采用磁鼓和磁带。
基本结构
第8页,本讲稿共24页
二、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
1997年,《时代》周刊记者在评选年度风云人物的文章里写道:“新泽西州,50年前的这个星期,1947年12月23日一个细雨朦朦的星期二午后,当贝尔实验室两位科学家用一些金箔、一些半导体材料和一个弯曲的别针来展示他们的新发现时,数字化革命诞生了。
第9页,本讲稿共24页
二、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
在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中出现了许多知名人物,如布拉顿(W. Brattain)、巴丁()、IBM公司小沃森、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肖克利()、杰•弗雷斯特、 DEC公司被誉为“小型机之父”
“数字设备公司”(英文缩写DEC),PDP-11和VAX-11/780 是DEC公司集中力量开发的两大系列小型机
第10页,本讲稿共24页
二、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
肖克利
布拉顿
第11页,本讲稿共24页
二、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
巴丁
奥尔森
第12页,本讲稿共24页
二、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第一台使用晶体管线路的计算机,取名“催迪克”(TRADIC)装有800个晶体管
催迪克
第13页,本讲稿共24页
二、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
晶体管计算机的优势
尺寸小、重量轻、寿命长、效率高、发热少、功耗低等
提高了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使数据的绝对值可达2的几十次方或几百次方
伴随出现了打印机,磁带,磁盘,内存以及操作系统等。而且开发了一些高级语言,软件产业也由此产生。
第14页,本讲稿共24页
主要参数
物理元件 晶体管
内 存 磁芯
外 存 磁带或磁盘
工作速度 几十万次/秒
软 件 高级算法语言
应 用 事务管理及工业控制
代表机型 IBM 7000 系列
优 点 体积小,寿命长,速度
快,能耗少,可靠性高
二、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
第15页,本讲稿共24页
三、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0)
第三代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
价格较低
体积变小,功耗更低
运算速度提高
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
优点:
*
第16页,本讲稿共24页
三、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0)
1964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第一个采用集成电路的通用电子计算机系列IBM360系统
集成电路板
第17页,本讲稿共24页
三、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0)
物理元件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硅)
内 存 半导体存储器
外 存 磁带或磁盘
工作速度 几十万~几百万次/秒
软 件 高级算法语言、操作
系统
应 用 计算、管理及控制
代表机型 IBM System /360
优 点 体积更小、速度更快、能耗更小、
寿命更长
发展特点 计算机设计出现了标准化、通用化
、系列化的局面
主要参数
第18页,本讲稿共24页
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60年代初期,美国的基尔比和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引发了电路设计革命。
大规模集成电路 (LSI) 可以在一个芯片上容纳几百个元件。到了 80 年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VLSI) 在芯片上容纳了几十万个元件,后来的甚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 上将数量扩充到百万个。
第19页,本讲稿共24页
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现在)
1、特点
体积越来越小
第20页,本讲稿共24页
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功能越来越强大
第21页,本讲稿共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