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小学语文新课程实用标准.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学语文新课程实用标准.doc

上传人:cxmckate6 2022/1/30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学语文新课程实用标准.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word
word
1 / 14
word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    语文的“缘由〞、课标概况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后,办新课堂中唯一保存与教授中国传统的科目即“国文〞,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小学“国文〞称为“国语〞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开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word
word
4 / 14
word
1、丰富的人文内涵、多元的文本解读
【案例一】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桥》〕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对“他像一座山〞曾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 为什么作者会认为老汉像一座山?
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和讨论后,学生汇报:
生:我觉得老汉在危急关头能这样沉着、冷静,就像一座巍巍挺立的高山。
生:我觉得老汉能在这样的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和其它共产党员,他就是人民的靠山。
生:老汉看上去好似有点不近人情,但仔细思考,他是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的,借用前一篇课文《企鹅爸爸》里学过的一个词,我觉得老汉的这种爱可以用“父爱如山〞这个词来形容。
正如王崧舟教师说:“语文教学要像农民犁田一样,从深处犁过去,而不能从外表划过去!〞
【案例二】一位教师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一个学生这样理解“我很敬佩白骨精,因为她坚持不懈。〞
多元解读文本,要注意价值取向 ,一定不要以“新〞“奇〞作为判断个性解读的标准,要在文本解读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修定稿提出的〕,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之中特别注意的是: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修定稿提出的〕
word
word
5 / 14
word
2、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案例一】
《学会看病》一文在研读这几句话时:“假设……你找不到我呢?〞“那我就……找我爸〞 〔让学生想象当时对话的场景,去体会母亲的犹豫,儿子的思考〕。窦桂梅说:“语文教材为什么不编成《常用句式几百例》等?是因为语文教学不能放弃语文的灵性,不能背弃儿童的天性,不能让儿童在语文的牢笼中,受尽文字的折磨。不要只作训练,还要设法透过知识体验到情感与智慧。〞
3、重视培养学生语感与整体把握能力
《学会看病》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你病了。〞我说。
“噢(ō),可能是病了。我还以为是睡觉少了呢。妈妈,我该吃点儿什么药?〞他问。
我当过许多年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我在家里给治了,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这次,当我又准备在家里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zhèng)住了。
“你长大了,你得学会看病。〞我说。
“看病还用学吗?您给看看不就行了吗?〞他大吃一惊。
“假设我不在家呢?〞
“那我就打找你。〞
“假设……你找不到我呢?〞
“那我就……找我爸。〞
《木笛》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过了一会儿,大师冷峻地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word
word
6 / 14
word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是某某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很久,很久,考场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考试吧?〞
朱丹说:“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挥手,果断而又惋惜地说:“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木笛》一文中修改后的这段对话:
过了一会儿,大师冷峻地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
“为什么?〞
“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是某某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很久,很久,考场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考试吧?〞
“没有忘记。〞
“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
“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挥手,果断而又惋惜地说:“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word
word
7 / 14
word
我想,这样比照起来一读,修改后的这段话肯定要简洁得多,学生在读后也决不会把说话人的身份混淆。这种整体把握能力是新课程非常强调的一种阅读能力,是对文本整体上的理解,框架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揣摩,是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