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3
文档名称:

《五讲保持健康心》.ppt

格式:ppt   大小:508KB   页数:7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五讲保持健康心》.ppt

上传人:相惜 2022/2/1 文件大小:50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五讲保持健康心》.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五讲 保持健康心理
——家庭保健员培训系列讲座
1
精选课件
您应该知道什么?
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与“身”的关系
心理问题的辨别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怎样让心理更健康
2
精选课件
正常心理
异常心理
健而安、没有时间紧迫感,也不存在敌意)相比更易患冠心病、心绞痛或心梗猝发。
19
精选课件
C型行为与癌症
C型行为模式的特征:
※  不善于宣泄和表达严重的焦虑、抑郁;
※ 过分压制自己的负性情绪。
C型行为造成的心理生理反应可以从分子水平上引起细胞DNA自然修复功能的减退,促成原癌基因向癌基因转化;同时,C型行为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改变,使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失去清除癌变细胞的能力,最终导致癌症发生。C型行为者癌症的发生率是常人的3倍以上。
20
精选课件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主观感觉异常敏感,注意力转向自身。对其他事物很少关心,容易被别人误解为自私或冷漠。
心境不佳,情绪不稳。病情越重,病程越长,异常情绪反应越严重。这种消极情绪,不仅容易被人误解,使人不愿意接近,而且还不利于病体康复。
被动依赖,情感脆弱。本来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也不愿意动手。希望亲友多照顾、多探视、多关心自己。
多疑、神经过敏。听人低声谈话,就以为是谈自己的病,医护人员和亲友的好言相劝,也常半信半疑。有时,怀疑医护人员给自己开错了药、打错了针。
紧张、焦虑、恐怖。怕疼痛、怕开刀、怕变残、怕死亡。同时,求愈心切,希望早一天确诊,早一天手术、早一天出院。这种心理对康复极为不利,会削弱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机体免疫力降低。
21
精选课件
心身疾病的防治原则
综合防治的原则:
生物医学的治疗措施: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心理社会学的防治措施:心理治疗、心理素质培养等。
整体防治的原则:根据患者在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以及不同病程阶段存在的具体问题,制定整体性、系统性、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患者积极参与的原则:患者本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采取预防措施、积极配合治疗,才能有效降低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和危害;
持续防治的原则:心身疾病大多属于慢性病,其防治往往需要一个相对长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治疗,才能达到最好的疗效。
22
精选课件
心身疾病的心理干预—— “身病”和“心病”同治,因人而异、持之以恒
自我心理调节
始终对战胜疾病、重获健康充满信心;
能够及时表达或发泄自己的负面情感;
积极组织或参与有意义的、快乐的活动;
保持密切的人际交往和社会联系。
家人的心理支持
帮助患者分析发病及症状迁延的主观和客观因素;
陪伴患者一起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临床过程和预后转归;
了解配合治疗的注意事项并监督患者严格遵从医嘱。
23
精选课件
心理问题的辨别
24
精选课件
辨别“病”与非“病”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
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
个性的相对稳定性
自知力
主动求治
25
精选课件
辨别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心理冲突的性质(一)
心理冲突的常形——心理问题
现实意义——失业、离婚、疾病等
道德性质——冲突双方至少有一方是不道德的
心理生理障碍——进食、睡眠、性功能
例:李钢,男,45岁,个体经营者。与妻子感情不和多年,近来争吵频繁,愈演愈烈,有意与之离婚,又怕亲戚朋友说自己有了钱就抛弃糟糠之妻。左右为难,烦躁郁闷,食欲减退,失眠多梦。
26
精选课件
辨别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心理冲突的性质(二)
心理冲突的变形——神经症
与现实处境无关——一般人不屑一顾的小事
与道德无关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心慌、气短、头晕、麻木以及内脏功能障碍等等

例:李女士,42岁,工人。从小就特别害怕那些和“死”沾边儿的事物,遇到丧礼、花圈寿衣店、医院、养老院、路上的纸钱都会把她吓得心惊胆战,出现心悸、胸闷、憋气、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颤抖,手脚冰凉等反应。
27
精选课件
常见神经症
焦虑性神经症: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
强迫性神经症:强迫思维;强迫行为
恐怖性神经症 :社交恐怖;场所恐怖;特定恐怖
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化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的植物功能紊乱;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
神经衰弱:脑和躯体功能衰弱
28
精选课件
了解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组以感情(心境)持续性低落为基础性特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可伴有思维和行为的改变,以及躯体的症状。
我国抑郁症患者最低估计为2%,即全国现有2600万患者。
29
精选课件
关注抑郁症自杀
抑郁症严重的,不仅会影响社会功能、给家庭和给本人造成痛苦,严重的甚至导致自杀。2001年全国第三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指出:中国每年有25万人死于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