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小学语文《滥竽充数》教学设计范文.doc

格式:doc   大小:39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学语文《滥竽充数》教学设计范文.doc

上传人:dfjmvg964 2022/2/1 文件大小:3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学语文《滥竽充数》教学设计范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小学语文《滥竽充数》教学设计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的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题目:《南郭先生下岗后》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同伴和你的家人听。
7
  小学语文《滥竽充数》教学设计3
  教学背景
  本课是郭昶老师在2002年7月全国“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由于课文简短而寓意深刻,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以课文为中心,开展课内拓展阅读等丰富而生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感受寓言魅力的同时,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等词的字音。
  2、通过对课文前后描述的对比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对照课文初步理解相对应的古文,并能根据古文复述故事。
  4、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并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教学方法
  从寓言本身的文化特性出发,链接古今文化,构建立体语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寓言学习的特质,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流程
  一、看图写词
  1、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通过几年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掌握了为数不少的成语,下面我们就来“看图写成语”。请同学们准备好本子,等会儿出示的每幅画面只停留10秒钟,同学们得仔细看图,认真思考,然后快速地写下来。
7
  2、(课件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
  3、交流。(出示答案:惊弓之鸟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滥竽充数)齐读成语。
  4、学生较对并订正。(采访全部正确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学会没学过的成语的。)
  二、揭题解“竽”
  1、揭题。会写“滥竽充数”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这个成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
  2、理解“竽”。“竽”指的是什么?
  学生猜想,教师简介。(出示“竽”图,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段)这就是竹做的乐器——竽,我们听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来的名曲《凤凰展翅》的片段。
  3、设疑。那么“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读完一遍后把手举起来继续读。
  三、初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检查交流。
8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机指导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的读音。理解“竽眼儿”。竽有眼儿,还有什么乐器有“眼儿”?“眼儿”就是小孔)
  2、再读课文。课文虽然简短,但要真正读通也不容易。请同学们再读一遍。并且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问题。(预测学生可能不懂的问题:课文写谁滥竽充数?南郭先生怎样滥竽充数?随机理解复姓“南郭”。)
  四、学文明意
  1、找重点句。课文中哪句话写南郭先生在“滥竽充数”?
  出示重点句: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学生齐读)
  2、理解重点词。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说明他滥竽充数?(装腔作势)
  换词理解。请给“装腔作势”换个词。(装模作样)
  3、看录像练说。
  1)看录像。你能想象他是怎样装腔作势、怎样充数的吗?我们来看一南郭先生第一次吹竽的情景。(播放录像)
  2)说话练习。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根据刚才看到的画面来说说南郭先生是怎样装的?怎样充的?
9
  3)指导朗读。小结:同学们,“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的充会的,不懂的装懂的,以次的充好的。
  4、明寓意。
  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呢?指名读描写结果的段落。
  请你对南郭先生说几句。(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五、古文链接
  1、看注释,了解出处。
  读懂了寓言,你知道这寓言的出处吗?(提醒学生注意文下的注释“选自《韩非子》”。)
  关于《韩非子》你有哪些了解?(教师简介: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韩非,子是对他的尊称。就像我们听到过的孔子、孟子一样。《韩非子》这本书是后来人收集他的言语、论著编写而成的)
  小结:“注释”部分的字很小,但它却像是我们学习大道上的指路牌,这么一指,就让时光倒流到2000多年前了。下面就让我们追根溯源,来看看《韩非子》中的《滥竽充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