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整治圈子文化发言稿圈子文化可以为恶, 使公共权力私人化, 也可以为善, 形成很多自组织团体,重要的是如何抑其恶而扬其善。最近抓贪腐抓出了一些窝案, 打老虎打出了团伙, 所以又有人会感慨中国的“关系社会”的“劣根性”。这种认识情有可原,但这样的思维是不全面的。关系与圈子就和法律一样, 都是工具, 可以用来为恶也可以用来为善, 且都是一个社会治理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只是一个是非正式机制, 一个是正式机制, 各有功能, 也各有利弊, 需要相辅相成才能带来好的社会治理。好的关系治理可以带来和谐关系、礼治社会, 自治团体和社群伦理, 但关系和圈子落在没底线的人手上, 却成了特权、后门, 裹挟进圈子的人, 称兄道弟, 互相吹捧, 出了问题,百般包庇; 对圈子外的人则多方刁难,排斥打击,落井下石。同样的, 法律落在这些人手上也一样为恶, 走漏洞, 操控立法, 造就一堆“华尔街肥猫”,危害社会。关系和圈子是全世界到处都存在的, 去关系化后的原子化社会是不健康也不可持续的, 这在中国更是不可能办到的, 因为关系人情深植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之中。“圈子”由关系连接而成, 当极端的情况出现的时候, 搞关系的人会用一切手段来拉近自己与圈子中核心人物的距离, 从而换取最大利益。在极端情况下, 法律、道德往往让位于圈子的利益, 公共权力成为各种圈子的私家领地。种种情况, 都对社会的良性治理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对此,有人主张用法治取代德治,有人主张去关系化, 还有人主张以契约道德取代传统道德。尽管目前社会上存在法治不彰的现象, 加强法制建设也是应该的、必须的, 但是要用法来取代道德, 或以契约交易的关系取代讲仁义、讲博爱的人际关系,则违背了中国人的民族性。去关系化的社会, 只会让人变成原子化的个人。用契约道德取代传统道德, 是将人与人的关系用买卖交易这种工具性的关系来置换讲仁义、讲博爱的情感性关系, 这种主张更是违背了我们骨子里面的仁爱情感。事实上,是我们的社会错误地使用关系,才造成了很多“关系社会”、“人情社会”的负面结果——问题不在关系本身, 而在于任何治理手段, 关系也罢、法律也罢, 都会被滥用。“关系社会”、“人情社会”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缺点,我们应该客观地分析研究,找到发挥其优势、减少其缺点的治理之道。广义的“圈子”在管理学中通常指“网络”,社会学中则常常是指“社区”或“社群”。人际关系会带来信任,信任的存在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以信任关系为基础的自组织治理模式则是良善治理不可或缺的一环。简言之,中国人的圈子文化可以为恶,使公共权力私人化, 这种现象正如同志讲反腐问题时一再批“团团伙伙”, 强调党内决不允许结党营私、拉帮结派; 也可以为善, 形成很多自组织团体——表现在组织内会是最有活力、战斗力与创意的团队, 表现在社会上则是现代复杂社会中的公民团体, 如职业、行业协会、慈善团体、社区组织、各类兴趣俱乐部等等, 可以其内部的社群规范与伦理建构出自治的良好秩序。如何抑其恶而扬其善? 古老的中庸之道其实正提供了我们需要的智慧。中庸的第一条就是“放”, 运用于现代自组织治理模式, 就是给予社群一定的发展空间, 借以形成社群伦理, 靠社群内部的相互监督形成自律的风气。找到合适的方法开放自组织, 也可以让多元的声音找到一个合理的表达渠道, 找到合法、公开的利益代言人, 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