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

格式:docx   大小:33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飞行的笑笑 2022/2/3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日:
“世界 60 亿人口日”( 1999/10/12 );;中国 13 亿人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
市( 100 万以上)、大城市( 50~100 万)、中等城市( 20~50 万)、小城市( 20 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6 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
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 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 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市
场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8 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9 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 记忆 ]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动力: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10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记忆 ]11 城市化的意义:(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 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 ;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13 城市化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来源危害
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 [ 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
排放的尾气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
3
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
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妨碍人们休息、工作、
危害人体健康 14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
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
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
是市场因素。 2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3 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 “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 (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利
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 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 (袁隆平杂交水稻、 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农业地域的含义: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 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形成, 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6 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 (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 2)自然条件( 3)社会经济条件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
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
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8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生
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
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 9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4
)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性:好暖喜湿)
)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1) 气候以季风为主, 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3)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