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健康心理学.ppt

格式:ppt   大小:945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健康心理学.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2/2/4 文件大小:9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健康心理学.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健康心理学
第1页,本讲稿共19页
一、判断心理正常与否的三项原则
1.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无论其形式和内容都应与客观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保持一致性,境、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以及个体的内环境等)。人在一生中,这些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有些变化很大。由于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变化往往是无能为力的,所以被动的适应和主动的适应,都是必要的。
第6页,本讲稿共19页
能否对变动着的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是判断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如在环境发生重大改变时,人人都会有些紧张。有人能随遇而安很快适应,有人则拖延很久,甚至焦虑不安、血压上升、心悸、睡眠障碍、出现各类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再如怕见生人,不能出差等都是适应能力较差的表现。适应能力除与神经系统活动的强弱与灵活性有关外。还受生活经历和学****锻炼的影响。
第7页,本讲稿共19页
2、耐受能力
对精神刺激或压力的承受力或抵抗力统称为耐受力。不同个体的耐受力各不相同,对精神刺激的反应也各不相同。如亲人不幸死亡,有人悲痛欲绝,号哭不止;有人则虽受强烈的情感打击但仍可理智处之;有人则可能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
第8页,本讲稿共19页
除从精神刺激、社会变故的强度来区分耐受力外,耐受力的不同,还表现为对刺激的时间持续性方面。生活中有一类精神刺激虽然不是十分强烈,但是频繁出现或持续存在,有人可以耐受短暂的强烈刺激,但在慢性精神折磨持续存在的情境下出现心理异常,以至人格改变、精神萎缩,甚至发生心身疾病。有人虽然终生伴随有种种精神刺激,却并不导致心理上严重问题;还有的人能把克服这种精神刺激带来的种种不快变为生活奋斗的动力;也有在几科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奋发图强做出好成绩者。对于种种强的或慢性的精神刺激,有人会因之留下终生影响,一有反复就会出现心理的或躯体的症状和不良反应;有人则无论怎样,都能坦然处之,工作、生活正常。
第9页,本讲稿共19页
人的先天素质、神经系统强弱类型及活动特点对个体耐受力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环境的作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人格特征、认知和评价水平。耐受力水平的提高更依赖于自觉确立的进步人生观和生活信念及在生活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坚强意志。没有崇高的人生目标,没有科学的信仰,没有为真、善、美奋斗的理想和决心,对生活中出现的变故和精神打击是难以应对的。特别是频繁的、持久的精神压力和刺激更是对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检验。
第10页,本讲稿共19页
3、控制力 指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是可以自觉地、能动地加以控制和调节的。人的情感表达、情绪反应的强度、动机的趋向与取舍、思维的方向和过程等可以受人的意识的控制和调节,也就是说都是在大脑皮层的控制和调节下实现的。
第11页,本讲稿共19页
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心理活动都是受大脑皮层制约的。意识是最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人的意识制约着整个心理活动过程。如果大脑皮层功能下降(如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就会下降,表现为容易激动。当一个人心身十分健康时,其心理活动十分自如,思维敏捷、逻辑严谨、情感表达恰如其分、仪态雍容大方、举止得体、词令流畅,应对如流,随遇而安、不卑不亢,动机适宜、容易获得需要的满足,等等,都说明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水平处于较高状态。
第12页,本讲稿共19页
4.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中以从许多方面来度量。一般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临床上则多以清晰度为指标。
注意力不易集中往往是某种严重精神疾病的先兆。如果一个人不专注于某项工作,不能专心地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就要引起重视。注意力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越低。由于注意力不能集中,其对观察力和记忆力的影响是明显的。观察水平、记忆水平与注意力水平成正比相关。但要指出,注意的稳定性过份增强,如强迫观念的注意固定则属心理障碍。通过注意分配和注意转换等方面也可分析意识水平状况。
在临床上意识水平降低程度可分为:朦胧、梦幻、嗜睡、昏睡、昏迷等层次。
第13页,本讲稿共19页
5.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人类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有赖于社会交往的发展。个体若与世隔绝,社会交往被剥夺,就会出现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崩溃。社会交往能力,也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当一个人毫无理由与亲友断绝往来,把自己孤独起来并变得冷漠无情时,就要考虑他是否出现障碍;相反,过分交往,如无选择地广泛交往,并十分热情和兴奋,也要考虑他是否属躁狂状态。
第14页,本讲稿共19页
一般说来,人们在交往中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