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文档名称:

天府之花--川剧.ppt

格式:ppt   大小:908KB   页数:3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天府之花--川剧.ppt

上传人:wuxwivg046 2016/9/3 文件大小:90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天府之花--川剧.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天府之花--川剧中文 21 杨亦 02114031 天府之花?自古天府富庶一方,文化繁荣,诞生过许多文人墨士。“蜀伶多能文”,在川剧历史上也秉承传统,出现了李调元、黄吉安、赵尧生、赵熙……魏明伦等优秀剧作家。舞台上则活跃着康子林、杨素兰、阳友鹤、陈书舫、周企何、周裕祥等前辈艺术家和任庭芳、陈智林、何伶等当世川剧艺术家们的身影。?川剧是我国较大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她主要流传于四川、重庆、以及贵州、云南、西藏部分地区。川剧由昆腔、高腔、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其中又以高腔最具代表,其主要采用一唱众和的形式。在角色造型上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川剧以喜剧著称,取材广泛,大胆夸张,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四川人民幽默诙谐的特征。川剧在表演过程中衍生出许多“绝活”,如变脸、吐火、***、变胡子、踢慧眼、踩高跷及打叉等等,对塑造人物起了很好的作用,使观众赏心悦目。川剧历史介绍(一) ?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的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从而促进了四川地方戏曲剧种——川剧的发展。?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康熙二年( 1663 )有善昆曲者八人由江苏入川,在成都江南会馆为宦幕清唱昆曲。雍正年间,有“来云班”以清唱昆曲为业。与此同时,历任川陕总督岳钟祺与乾隆时期任四川总督的福康,都善养歌舞伶人,搬演昆曲,用于宴乐助兴。乾隆五十年( 1785 ),李调元返回故里绵州罗江, 办起了一个昆曲家班,所谓“家有小梨园,每冬月围炉课曲,听教师演昆腔杂折以为消遣”“先生实苏产,弟子尽川孩”。川剧历史介绍(二) ?高腔,四川谓之高腔,即弋阳腔流变。李调元在《剧话》中说: “弋腔始弋阳,即今之高腔”,“高腔俗名清戏,楚蜀皆尚之”。最早关于高腔在四川出现的文字记载,约为雍正二年( 1724 ),时成都已有高腔戏班“庆华班”的建立。据李调元《新搜神记》记载,绵竹县也有高腔戏班演出,如记“绵竹东岳庙有沙弥……改名钱官,其眼颇大,教以《三清师· 挡夏》一戏,使扮张翼德而唱高腔”。李之门生温庄亭在诗中也描述了当时农村淬高腔的情况: “路过通背岭,人半住林间,耕放时无事,高腔唱往返。”另外, 定晋岩樵叟在《成都竹枝词》中也记道: “弋阳腔调杂钲鼓,及至灯明已散场”。六对山人也有“见说高腔有苟莲,万头攒看万家传,生夸彭四旦双彩,可惜斯文张士贤。”并叙述苟莲官每一进省城演出, “则挤墙踏壁,观者如云”。可见,高腔在雍乾年间,已盛行四川城乡,颇受观者青睐。川剧历史介绍(三) ?弹戏,系秦腔演变而成。秦腔进入四川, 约在明末清初。据清· 沈荀蔚《蜀难叙略》记载,顺治十六年,张献忠部将高承恩与杨国明在嘉定(今乐山)相聚时“奏女乐演传奇,以侑酒”。另据吴珍奇在《昭化县志》中载,顺康年间,在昭化、中江一带已有完整的戏曲演出。其生旦净丑,刀戟剑棒,无所不奇。当地人说此乃秦腔, 也实为可能。因昭化古名“葭萌关”,是秦地入川要冲,此时,陕班来川演出秦腔, 实为常事。秦腔在四川流传的记载,尤以康熙五十一年,曾任绵竹县令的陆箕永所作竹枝词,最为有力。他在《绵竹竹枝词》中记道: “山村社戏赛神幢,铁板檀槽柘作梆,一派秦声浑不断,有时低云说吹腔。”同时,他还记载了对弹戏的接受过程。说, “俗尚乱谈(弹)于初见其颇骇,观久****之,反取其不通,是资笑谈也。”(《绵竹县志》卷三十二) ?雍正七年( 1730 )四川黄廷桂在一份中也提到四川的秦腔活动,如称: “驻藏銮仪使周瑛,抵藏之后,竟于川省兵丁中,择其能唱乱弹者,攒凑成班,各命分认角色,以藏布制成戏衣,不时装扮歌唱,以供笑乐。”而乾隆四十六年( 1781 )江西巡抚郝拓在给乾隆奏折中也谈及, “秦腔,弋阳……四川、云贵……皆所盛行。”与上述时间较早者,乾隆三十六年( 1771 ) 清庭用兵金川时,秦腔艺人张银花随军演出。秦腔注入四川,还由于川陕贸易往来,陕西会馆林立四川各地,如定晋岩樵叟在《成都竹枝词》中所述: “会馆虽多数陕西,西秦梆子响高低;观场人多坐板凳,炮响酬神散一齐。”同时,在什邡一带已秦腔戏班“庆华班”与“金贵班”,演出剧目有《白罗衫· 贺喜》等,名令魏长生住成都东较场口,在寓蓉期间,曾全登台演出秦腔戏《汉贞烈》。川剧历史介绍(四) ?胡琴,系二黄与西皮腔的统称。《燕兰小谱》卷五载: “蜀伶新出琴腔, ……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应之,工尺咿唔如话”可谓四川胡琴腔的明显注脚。胡琴腔约在乾隆年间,也已形成。生于乾隆年间的六对山人杨燮,在《锦城竹枝词》中注解说: “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