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光电检测技术课件
第1页,本讲稿共60页
光电二极管(光敏二极管)
光敏二极管符号 光敏二极管接法
第2页,本讲稿共60页
外加反向偏压
可以不加偏压,与光电池不同,光敏二极管一般在负偏压情况 栅极正偏压
第16页,本讲稿共60页
表面势与反型层电荷密度的关系
表面势
反型层电荷密度
第17页,本讲稿共60页
势井
第18页,本讲稿共60页
二、电荷的耦合
第19页,本讲稿共60页
电荷的耦合
第一个电极保持10V,第二个电极上的电压由2V变到10V,因这两个电极靠得很紧(间隔只有几微米),它们各自的对应势阱将合并在一起。原来在第一个电极下的电荷变为这两个电极下势阱所共有。
若此后第一个电极电压由10V变为2V,第二个电极电压仍为10V,则共有的电荷转移到第二个电极下的势阱中。这样,深势阱及电荷包向右移动了一个位置。
CCD电极间隙必须很小,电荷才能不受阻碍地自一个电极转移到相邻电极。对绝大多数CCD,1μm的间隙长度是足够了。
第20页,本讲稿共60页
第21页,本讲稿共60页
CCD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信号输入、电荷、信号输出。
输入部分:将信号电荷引入到CCD的第一个转移栅极下的势阱中,称为电荷注入。
电荷注入的方法主要有两类:光注入和电注入
电注入:用于滤波、延迟线和存储器等。通过输入二极管给输入栅极施加电压。
光注入:用于摄像机。用光敏元件代替输入二极管。当光照射CCD硅片时,在栅极附近的半导体体内产生电子—空穴对,其多数载流子被栅极电压排开,少数载流子则被收集在势阱中形成信号电荷。
CCD的工作原理
P-Si
输入
栅
输入二极管
输出二极管
输出
栅
SiO2
第22页,本讲稿共60页
在CCD栅极上施加按一定规律变化、大小超过阈值的电压,则在半导体表面形成不同深浅的势阱。势阱用于存储信号电荷,其深度同步于信号电压变化,使阱内信号电荷沿半导体表面传输,最后从输出二极管送出视频信号。
为了实现电荷的定向转移,在CCD的MOS阵列上划分成以几个相邻MOS电荷为一单元的循环结构。一位CCD中含的MOS个数即为CCD的像数。
以电子为信号电荷的CCD称为N型沟道CCD,简称为N型CCD。而以空穴为信号电荷的CCD称为P型沟道CCD,简称为P型CCD。由于电子的迁移率远大于空穴的迁移率,因此N型CCD比P型CCD的工作频率高得多。
CCD的工作原理
第23页,本讲稿共60页
CCD的特点
体积小,功耗低,可靠性高,寿命长。
空间分辨率高,可以获得很高的定位精度和测量精度。
光电灵敏度高,动态范围大,红外敏感性强,信噪比高 。
高速扫描,基本上不保留残象(电子束摄象管有15~20%的残象)
集成度高
可用于非接触精密尺寸测量系统。
无像元烧伤、扭曲,不受电磁干扰。
有数字扫描能力。象元的位置可由数字代码确定,便于与计算机结合接口。
第24页,本讲稿共60页
CCD的特性参数
像素数量,CCD尺寸,最低照度,信噪比等
像素数是指CCD上感光元件的数量。44万(768*576)、100万(1024*1024)、200万(1600*1200)、600万(2832*2128)
信噪比:典型值为46分贝
感光范围 — 可见光、红外
第25页,本讲稿共60页
CCD按电荷存储的位置分有两种基本类型
1、电荷包存储在半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界面,并沿界面传输
——表面沟道CCD(简称SCCD)。
2、电荷包存储在离半导体表面一定深度的体内,并在半导体体内沿一定方向传输,
——体沟道或埋沟道器件(简称BCCD)。
CCD的类型
第26页,本讲稿共60页
CCD的类型
线阵CCD:光敏元排列为一行的称为线阵,象元数从128位至5000位以至7000位不等,由于生产厂家象元数的不同,市场上有数十种型号的器件可供选用。
面阵CCD:器件象元排列为一平面,它包含若干行和列的结合。
目前达到实用阶段的象元数由25万至数百万个不等,按照片子的尺寸不同有1/3英寸、l/2英寸、2/3英寸以至1英寸之分。
第27页,本讲稿共60页
线阵CCD:一行,扫描;体积小,价格低;面阵CCD: 整幅图像;直观;价格高,体积大;
面阵CCD芯片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