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P网络贷款发展现状及行业分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187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P网络贷款发展现状及行业分析.docx

上传人:春天的小花 2022/2/4 文件大小:18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P网络贷款发展现状及行业分析.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报告攥写人:
目 录
Ⅰ、核心观点
1)中外宏观对比: 全球范围内 P2P贷款已有 9年发展,中国 P2P贷款起步略晚,但由于国内特殊环境,市场发展空间巨大,贷款的刚性需
2007
年以及之后资本市场的低迷期间找到出路。因此, P2P贷款于 2007年正式进入中国,拍拍贷是国内第一家注册成立的 P2P贷款公司,同期还有宜信、红岭创投等平台相继出现。但总体来看, 2007-2010年间,我国社会融资的需求和导向还没有从资本市场中转移,大部分资金集团还寄希望于资本市场的再次转暖, 尽管市场对于新形式的融资平台期望较高,但是从业者相对较少。
行业整合期: 进入 2010年后,随着利率市场化、银行脱媒以及民间借贷的火爆, P2P 贷款呈现出爆发性的态势,大量的 P2P贷款平台在市场上涌现,各种劣质产品也大量的涌向市场。由于缺少必要的监管和法规约束,导致 2012年多家 P2P贷款公司接连发生恶性事件,给我国正常的金融秩序带来不利影响。市场也因此重新审视 P2P贷款行业的发展,对行业的期待开始回归理性,各 P2P贷款公司也开始组成行业联盟、资信平台,并积极向央行靠拢,寻求信用数据对接,市场开始呼唤法律法规的监管。
泡沫化低谷期 :随着市场的理性回归,市场上不正规的劣质企业将被淘汰,企业数量增速放缓,幸存下来的优质 P2P贷款公司将具有更多话语权。艾瑞预计,未来两年内将会有关于 P2P贷款的法律法规出台,试点增多, P2P贷款行业进入牌照经济时代。
正规运作期:我国的个人及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将因 P2P贷款风控体制的补足而进一步完善,同时 P2P贷款的本土化进程基本完成,整体市场将形成三足鼎立局面:首先是更多
国有金融机构将会以子公司或入股已有 P2P公司的方式参与 P2P市场竞争;其次是资历较
深的正规 P2P贷款公司,经过行业整合后实力将进一步加强;最后是地区性、局部性以及
针对特定行业的小规模 P2P贷款平台。
二、 P2P 贷款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 P2P贷款产业链研究
首先,对于直接从业的小额贷款公司来说,它就是 P2P 贷款在中国本土化的产物。在搭建自己的 P2P网络平台后,它们既成为了 P2P贷款公司的一种,这是线下企业互联网化的体现,也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其次,信用担保型的小贷公司本身不宜直
接从事 P2P贷款平台的运作,由于部分 P2P 贷款平台风控能力较弱,需要与小贷公司合作保证项目的质量,而小贷公司也需要 P2P 贷款平台为资金需求寻找接口,因此双方达成合作,优势互补;最后,资源提供型的小贷公司和信用担保型的小贷公司类似,只是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将风险转嫁至 P2P贷款平台,自己并不承担资金赔付的责任。
由于 P2P贷款的核心理念是最大限度的方便民间资金融通,因此它的运作模式相对
简单。从外部看, P2P贷款平台的运营只有四步,且除了投融资双方和 P2P贷款平台外,并不涉及第四方的介入。 但是由于我国环境的不同, P2P贷款在本土化的进程中不免要与其他相关方面合作。
中国 P2P贷款流程
图 2-2 贷款运作流程中各方行为
P2P贷款平台在全部运营过程中起的作用十分重要。
第一步:由于 P2P 贷款平台在建立之初,需要面临市场扩展,投资理念培育和信用体系
建设等严峻考验,因此在寻找融资需求的过程中,不但会雇佣地勤人员进行线下贷款需
求挖掘,而且还会求助于小贷公司和电商平台,将它们已有的融资需求引入自身平台。
第二步:当融资用户的贷款需求和资信信息汇总到 P2P 贷款平台后,由平台根据各自的
风险控制体系进行信用等级的划分。 由于 P2P贷款公司在信用评估方面的实力较为薄弱,
因此在这一环节上会和专业的评级机构合作,并成立行业联盟,实现信息共享,增强风
险抵御能力。
第三步:当投融资需求相互对接后,并不意味着平台责任的结束。由于中国用户的投资
理念趋于保守,因此他们大多不愿自己承担风险,加之我国信用体系尚处基础阶段,就
更加剧了风险的爆发。面对这种情况 P2P 贷款平台在风险的事前控制下,还会引入小贷
公司或其他专业的金融机构,作为担保以保障用户的本金安全。
第四步:当投资到期后,投融资双方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资金交割。这时会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融资方履约,还本付息。则 P2P 贷款平台收取相应费用,实际上平台收取的管理
费和手续费并不止在投资到期日结算,具体收取方式根据各自服务协议内容运作。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