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埃博拉病毒病 (2).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埃博拉病毒病 (2).doc

上传人:taoapp 2022/2/5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埃博拉病毒病 (2).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埃博拉病毒病
埃博拉病毒病是由纤丝病毒科(filoviridae)的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患者的血液和排泄物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肌痛,出血,皮疹和肝肾功能损害。
埃博拉病毒病
埃博拉病毒病是由纤丝病毒科(filoviridae)的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患者的血液和排泄物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肌痛,出血,皮疹和肝肾功能损害。
症状体征
本病是一种多器官损害的疾病,主要影响肝、脾和肾。潜伏期3~18天,临床主要表现为突起发病,有发热、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时而有腹痛,发病2~3天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黏液便或血便,腹泻可持续数天。病程4~5天进入极期,发热持续,出现意识变化,如谵妄、嗜睡。此期出血常见,可有呕血、黑便、注射部位出血、鼻出血、咯血等,孕妇出现流产和产后大出血。病程6~7天可在躯干出现麻疹样斑丘疹并扩散至全身各部,数天后脱屑,以肩部、手心、脚掌多见。重症患者常因出血,肝、肾衰竭或严重的并发症死于病程第8~9天。非重症患者,发病后2周逐渐恢复,大多数患者出现非对称性关节痛,可呈游走性,以累及大关节为主,部分患者出现肌痛、乏力、化脓性腮腺炎、听力丧失或耳鸣、眼结膜炎、单眼失明、葡萄膜炎等迟发损害。另外,还可因病毒持续存在于精液中,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急性期并发症有心肌炎、肺炎等。
EHF暴发流行中有部分无症状感染者,血清存在EBOV IgG,无症状感染者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不大,其病毒水平低,感染后在短期内被机体有效的免疫应答清除,炎症反应可于2~3天内迅速消失,从而避免了发热和组织脏器的损伤。
用药治疗
目前对埃博拉病毒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些抗病毒药如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无效,主要是支持和对症治疗,包括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控制出血;肾衰竭时进行透析治疗等。用恢复期患者的血浆治疗埃博拉病毒病患者尚存在争议。
饮食保健
以半流质食物为主,易于吞咽和消化,可选用含粗纤维少的食物,如稀烂面条、粥、菜泥、肉泥、蒸鸡蛋糕、牛奶等。忌油煎、含粗纤维多的蔬菜、或刺激性调味品,应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
预防护理
目前对埃博拉病毒是否能诱导感染的个体产生保护性的中和抗体尚存在争议。预防主要是隔离患者,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和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医务人员需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埃博拉病毒由于自然选择的原因可能会出现新的、毒力更强的变种,并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引起全球大流行,故尽早确定病毒的自然宿主,建立快速诊断方法及研制疫苗均对预防和控制本病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获得高滴度抗病毒免疫血清,已从对埃博拉病毒不敏感的绵羊、山羊等动物中获得,对动物有保护作用。
病理病因
病毒呈长短不一的线状体,直径70~90nm,~1400nm,内1含直径40nm的内螺旋壳体,大多呈分枝形。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约长19kb,能编码核蛋白及VP35、VP40、VP30、VP24、糖蛋白(GP)和RNA聚合酶等7个结构蛋白,其中GP基因对EBOV复制有独特的编码和转录功能。病毒在感染细胞的胞质中复制、装配,以芽生方式释放。然而该病毒复制的具体步骤尚不清楚。病毒外膜由脂蛋白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