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核舟记》教学随笔.doc

格式:doc   大小:33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核舟记》教学随笔.doc

上传人:zhaojz4822 2022/2/7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核舟记》教学随笔.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核舟记》教学随笔
课上正在讲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时, 只见一个学生正拿起铅笔盒里
的尺在比画,一边还对同桌窃窃私语。看罢,心里就窝火,我盯着那个学生,真想冲过去把
那把尺给夺过来。或许是我的沉默, 全班一
《核舟记》教学随笔
课上正在讲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时, 只见一个学生正拿起铅笔盒里
的尺在比画,一边还对同桌窃窃私语。看罢,心里就窝火,我盯着那个学生,真想冲过去把
那把尺给夺过来。或许是我的沉默, 全班一片寂静。先前比画尺的学生手停滞在半空, 抬头
望着我, 一脸的疑惑和无辜代替了原来的兴奋。 看着那楚楚可怜的模样, 一个个疑问也涌上
我的心头: 这把尺有什么名堂?为何学生对此如何感兴趣?我到底该怎样处理? 对, 别
忙着发火,姑且问问动机。于是让那个学生谈谈玩尺的缘由:原来,他在体验“八分有奇”
有多少长度。 我的心头一紧: 多好的一个契机啊! 我可以借助这把小小的尺让学生有一次直
观的感受, 或许对理解文章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 让学生在自己的体验中深入理解, 掌握新知。
于是, 我临时改变了教学环节, 让学生放下了枯燥的课本,拿出了尺, 自己来感受核舟
的长短, 并让他们想象家里的大米来感受两粒黄米的高低。 教室里刚刚似凝固的气氛一下子
又活跃起来。有学生边比画边自言自语说
——“原来有这么大呀! ”
——“看上去是蛮大的! ”
——“但看看上面刻了多少东西,你知道吗?”
——“有三个人呢!你的一个手指头就和桃核差不多,何况刻了三个人?”
——“胡说!是五个人。 ”
听着他们的一场“舌战” ,我心头暗暗高兴。我可以借他们的争论让他们体会核舟的精
致,进而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于是,我让学生比赛:谁在最快的速度里找出核舟
上刻的所有内容?教室里一片寂静, 有的只有翻书和用笔划线的声音。 不一会儿, 学生纷纷
举手,没多少时间就全都找出来了。有一个学生说: “王叔远的手怎么这么巧啊?”我就趁
势问:“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思想?”马上就有学生举手:
——“对核舟的赞美和喜爱。 ”
“对,可不可以从其他角度去考虑?”我再问。
——“对王叔远技术高超的赞美。 ”
——“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 ”
——“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 ”
我心头一喜, 这不正是我认真备课, 想方设法要引导学生思考和体会的文章主题吗?一
把尺让我变学生苦学文言文串讲、 灌输的方法为轻松、 有趣的乐学; 让课堂气氛变沉闷为活
跃;让学生学****变被动为主动。这不正是二期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吗?
上罢此课, 我对学生的课上做小动作的态度比较宽容。 因为小动作中往往暗含着课堂教
学机智的大文章。
提起课上学生做小动作, 往往就会与开小差联系在一起, 从来都是教师们深恶痛绝的事。
其实,有时候学生的小动作也并非“空穴来风” ,如果老师能够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正确地引导, 灵活机动地改变教学环节。 既可避免师生间矛盾冲突, 更能让学生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地调动, 教师则可轻松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