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艾青诗选》名著阅读.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艾青诗选》名著阅读.doc

上传人:511709291 2022/2/7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艾青诗选》名著阅读.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word
word
2 / 13
word
名著阅读:《艾青诗选》
一、根底知识
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现代文学家、诗人。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碎的情境。全诗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每一个准确而沉重的词语都蕴含着历史的、苦难的真实感,它们如手推车那沉沉的独轮辗压在读者的心灵上。
我爱这土地
假设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点拨】
这是一首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诗中诗人化身为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歌唱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度。接着进一步描述鸟儿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
诗的第二节,诗人笔锋一转,转而对“我〞进展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年代里一切爱国志士对祖国最真挚情感的告白。
失去的岁月
不像丢失的包袱
可以到失物招领处找得回来,
失去的岁月
甚至不知丢失在什么地方——
有的是零零星星地消失的,
word
word
5 / 13
word
有的丢失了十年二十年,
有的丢失在喧闹的城市,
有的丢失在遥远的荒原,
有的是人潮汹涌的车站,
有的是冷冷清清的小油灯下面;
丢失了的不像是纸片,可以拣起来
倒更像一碗水投到地面
被晒干了,看不到一点影子;
时间是流动的液体——
用筛子、用网,都打捞不起;
时间不可能变成固体,
要成了化石就好了,
即使几万年也能在岩层里找见;
时间也像是气体,
像急驰的列车头上冒出的烟!
失去了的岁月好似一个朋友,
断掉了联系,经受了一些苦难,
突然得到了消息:说他
早已离开了人间。
【点拨】
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被迫搁笔二十余年,1976年又重新执笔。在这首诗中,他沉痛回顾了自己被流放“失去的二十多年的辛酸岁月〞。在诗歌里,他把时间比作失物,比作纸片,比作气体、液体、固体,最后更巧妙地把时间比作是朋友,当你想起他的时候,他已不在人间。读者阅读这首诗,一方面触摸着作者心的沉痛,另一方面也会激起“岁月匆匆,往日不再〞的情愫,警醒自己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虎斑贝
美丽的虎斑纹
闪灼在你身上
是什么把你磨得这样光
是什么把你擦得这样亮
比最好的瓷器细腻
word
word
6 / 13
word
比洁白的宝石坚硬
像鹅蛋似的椭圆滑润
找不到针尖大的伤痕
在绝望的海底多少年
在万顷波涛中打滚
一身是玉石的盔甲
保护着最易受伤的生命
要不是偶然的海浪把我卷带到沙滩上
我从来没有想到能看见这么美好的
1979年12月17日,晨一时
【点拨】
一位女士送给艾青一枚虎斑贝,于是触发了诗人的情思。这首诗前八行连用几个比喻描绘虎斑贝的外貌与质地,使人感受到了虎斑贝的形象,也感受到了它的质地。后几句既是写虎斑贝的命运,也在写自己的命运。
“在绝望的海底多少年/在万顷波涛中打滚/一身是玉石的盔甲/保护着最易受伤的生命//要不是偶然的海浪把我卷带到沙滩上/我从来没有想到能看见这么美好的。〞把诗人多少年的痛苦经历,以与后来重新回到下的喜悦,全概括进去了。比喻的巧妙运用,是整首诗的最大特色。
四、导读练****br/>1、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请结合具体的诗歌,说说土地凝聚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太阳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土地〞这个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人民以与对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我爱这土地》等〕“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于光明、理想、 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向太阳》和 《黎明的通知》等〕
2、艾青早期诗歌艺术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
艾青早期的诗歌,注重通过描写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引起感觉、发挥联想、 捕捉和选择意象以凝结成形象,形成了他早期诗歌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3、《 大堰河——我的保姆》堰河是谁?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大堰河是作者的乳母。
word
word
8 / 13
word
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阔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4、“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降临,把能量发挥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