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查理·芒格经典演讲《选股的艺术》
摘要 巴菲特对微观行业的把握能力很强,但只有芒格能够做到将微观表现纳入整个宏观的环境中,而且看出该行业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一位著名对冲基金经理)。
本期“精译”分三部分,前两部分比其他人做得好,理应最终胜出。我不是说这样不可能,但据我所知,没有人是完全通过这种方法投资成功。另一种方法是Ben Graham 的重置法,即当股价低于重新出售这家公司所需的价格,就算“便宜” 。但这种方法的弊端是 Graham的时代并不是普通条件,而是大萧条时期。随着投资者“越来越聪明” ,教条主义者会发现“白捡”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投资者只好不断赋予“便宜”新的含义。
巴菲特一生的投资经历都与Graham的“市场先生”概念有关(精译:,与其说市场时刻都有效,不如说有效的市场一直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利用其他投资者心里变化, 从中获利。由于投资者心里变化,当我们想买入股票时,市场会对我们说, “有人想以比你想象价格低得多的价格卖给你” 。当我们想卖出股票时,市场会对我们说,“有人想以比你想想价格高得多的价格买入” 。所以市场随时都在给我们机会,我们需要做的是做出决定,全部还是部分买入/卖出。能在这样很多同行都是焦躁抑郁症患者的行业工作,是我们的福气(blessing)。但是我和巴菲特有一点做法与Graham不同,Graham 从来不接触上市公司高管层,原因是他当时开发的投资方法是针对大众,很显然大众不会有机会与管理层接触。更何况如果遇到不厚道的管理层,反而容易受到误导。这些年来我们的实践表明,有些公司的管理者明显具备超出常人的能力,即使这些公司的市净率已经达到2倍或者3倍,依然应该买入。
另外一种投资方法是选择有巨大潜力的行业(better business) :如果一只股票收益率一般,即使长期持有期内保持此增长速度,而且买入时明显折价,也不如一只收益率明显高得多的公司,即便买入价并不是很“便宜” 。
怎样选择这样的公司呢?一种方法是选择这些公司尚“小”时(比如刚刚公开上市)介入,当然这一点对于大资金有些困难。这时与管理层接触,对管理层做出判断便成为重要的投资决策因素。比如,因为Jack Welch我们会投资通用,而不是西屋电气。如果已经选到了这样的行业,但自己没有把握住,没有把子弹上好(load up) ,那就是最大的错误了。
另外一种十分难得的盈利机会来自发现企业手中有很大的定价权,例如迪斯尼发现即使提价游客也依然不见减少,再加上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定,接下来需要的就是投资者的信念和勇气。
基金经理存在的通病是不知如何应对心理否认(psychological denial) ,这种心理状态对投资和生活没有任何帮助。他们应该认识到资产管理这个行业,与其他任何行业不同,其本质就是不创造任何附加价值。所以投资者应该学会反思,学会在自己的投资假设出现错误后,dis-learn(除了会学习,还应该会去学习化的过程),及时推倒重来。(精译:这是一种心理状态,即我们希望见到的都是自己坚信不移的东西;或者说面对不愿接受的事实时,便下意识地否认其存在。例如突发心脏病,却告诉自己不是,结果可能错过最佳急救机会,造成致命危险。又比如我们会想, “已经花费了这么多心血、努力,和资金,如果我再加把力,说不定就可以成功,而如果这时不努力一把,所有的心血都会化为乌有” 。)
USC 法学院开学典礼2007年5月13日
Wisdom acquisition (精译注:从这两个词就可以看出芒格用词的高深以及对生活的领悟,wisdom 智慧,而不只是knowledge,acquire 先获取而后内化的过程,而不只是 get。题外话,M&A并购中的收购也是这个词,想来也许也有这层道理)。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被学习“套住”(hooked)。如果不将学习视为终身过程,永远做不好事情。我们不可能因为已经拥有的经历(知识),而到达某一目的地,只有在离开这个地方,带着从中学到的东西向下一个目标出发,才能够不断前进。我见过很多成功的人,他们很多不是同辈中最聪明或者最勤奋,但他们一定会把自己打造为学习机器(learning machine)。每天睡觉前扪心自问,是不是比当天早晨起床前,聪明了哪怕一点点,这样的方法对还有很长人生道路的年轻人尤为重要。
Cross-discipline(精译注:芒格本身就是跨学科通才的杰出代表,他曾经学习过多个专业,也曾经做过律师,所以他本人经历很有说服力,而且这方面优势明显)有一位先哲西塞罗曾经说过,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出生前的事情一无所知,那么他一生都无法成熟。”这句话我很赞同,它告诉我们学习了解历史的重要性。其实,除了历史,每一门学科都有很多大道理(big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