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棉花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一) 作者: 来源:园本教研专题主页上传时间: 2007-09-22 08:00:00 关键词: 教研活动记录全国教研员参观――教研活动李建丽: 各位老师, 刚才我们都参观了, 也都休息了一下, 现在我们进行下一个环节, 就是我们的教研活动。这次活动是由我们棉花胡同幼儿园副园长张立老师主持。(立:大家好! )好, 张老师情。张立: 各位专家、幼教同人,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全体教师欢迎大家到棉幼做客。首先我先介绍一些我们的教研活动。我们教研活动的目的是发挥教师同伴互助的作用, 让教师在研究自己、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追求选择教育构成, 以及贯彻《纲要》的全过程, 我们经过“十五”课题――《创设丰富可选的环境,促进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的教师已经知道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必须创建丰富可选的环境, 而且在实践中也尝试去做。大家可能刚才也看到了,我们有许多丰富的活动,比如说《参观小吃店》,然后再回到班上开小吃, “小吃馆”; 还有是亲子郊游活动; 还有给孩子筹备一些艺术展; 让孩子自己设计小舞台; 等等。还创设有个性化的区域供孩子游戏。但是活动是否真的能够促进孩子的发展, 师幼互动是否真的有效, 是否真正尊重了幼儿个体差异,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为什么教师知道怎么做, 在实践中又往往做不到呢?通过观察及不断地与教师沟通, 我们发现教师对《纲要》条文非常熟悉, 但是理解不够, 而且在实践中不知如何操作, 有时会回到以前的做法。目前教师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一个是忽视幼儿原有经验, 第二个是对玩教具的研究不够, 第三个是师幼互动的有效性有待提高。针对教师的问题, 本学期我们建议研究的问题是: 区域活动如何有效的促进幼儿发展?由于教师对玩教具是比较关心的, 所以我们决定将研究玩教具作为一个切入口, 引导教师反思玩教具和互动, 是否真的有效的支持幼儿, 反过头再调整教师自己的行为。教师的学习特点其实就是具体可操作的, 于是我们就在日常教研中引导教师步步深入, 我们也给教师提供了一些台阶,比如说操作式体验,环境和行为的设计不应该是老师凭空想象的,必须是源自孩子的,在设计活动和玩教具投放过程中, 教师先亲身操作, 通过教师这种亲身操作能够提前预知和把握教育目标的价值, 以及幼儿可能遇到的难点, 使教师的支持有准备; 第二个是再现事实的方法,“当事者迷, 旁观者清”, 所以很多时候教师做不到位, 不是能力不够, 而是没有机会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自己, 想要真正做到尊重个体差异, 就必须去了解孩子, 再现事实的方式可以不断调化教师关注孩子的行为, 非常有助于我们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 并引发我们因人施教的思考。第三种方法是追问和质疑, 每个人都有思维的局限性, 通过质疑可以帮助教师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平时很平常、顺理成章的观点和行为,可以引发教师的思考,这个方法对教师学会反思非常有帮助;第四个是对比分析,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也感到对比分析特别好, 为什么呢?单独看有时看不出问题, 但是在对比分析中能够凸现问题, 引导教师注意和思考。我们的具体步骤是这样的: 第一步就是像我们照片上所呈现的,我们在交流自制玩教具,我们想解决的问题就是玩教具本身的问题,想知道教师对提供玩教具有哪些困惑, 她们是如何理解玩教具要贴近幼儿生活的。我们要思考的是: 什么是物化目标,物化什么目标? 第二步呢, 就是我们通过大班看实践活动, 分析去看孩子具体表现, 通过这种多层的教研活动, 解决教师观察孩子的问题, 引导教师发现孩子的不同表现, 思考怎么主动的、有目的的去观察孩子的表现。第三步活动就是以大班搭砖房的活动为切入口, 组织教师亲身体验搭砖房的这个游戏。然后就是今天我们组织的这个教研活动, 通过录像研讨的方式, 引导教师思考, 区域活动在观察幼儿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有拓展、丰富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那我们现在就开始进行今天的活动。老师们, 昨天我们都亲自玩了搭砖房的玩具, 你们能不能回答上次我提出的思考问题?我上次提的问题是什么还记得吗? ( 教师众口纷纭) 还有就是说这个玩教具能够发展孩子什么, 它的价值是什么?好,咱们顺着说,咱们先说这个玩教具能发展孩子什么?你们觉得呢( T1 :我来吧。) 王培:通过和老师昨天玩这个玩具,我觉得发展最大的可能是孩子之间的合作、交往问题, 因为它提供的这些东西比较多, 如果一个人搭建肯定是困难, 这时就需要同伴的加入, 所以我觉得通过这个玩具能发展孩子的同伴交往和合作能力。张立:好,还有吗? 张晓艳: 因为我们昨天在玩时, 一开始没搭成, 后来又一个老师就问“唉, 有图吗? ”所以, 我觉得这个材料可能能发展孩子的识图本领。蒋小燕: 我觉得可以发展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 因为积木比较轻,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