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文档名称: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课件PPT.pptx

格式:pptx   大小:313KB   页数:5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课件PPT.pptx

上传人:业精于勤 2022/2/8 文件大小:31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课件PPT.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涵义及其特征
课程及其分类
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地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征与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第1页
(一)课程及其分类
含义:课程是学生所应学习学科总和及其进程
(一)课程目标确实定依据
1、课程目标应该是学习者能够了解和接收。
学习者是课程目标指向终极对象,是含有发展需要个体。
学习是一个本能,是一个生存、生活方式,是一个经历。
许多研究显示,热爱幼稚园、小学、初中、高中学校生活程度却是递减。什么?终究是什么夺去了学习者与生俱来学习热情和兴趣?这是我们应该深入关注问题。
2、课程目标应该是兼顾了社会规范与个人需要。
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关键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复兴,为了每位学生发展”。
3、课程目标制订还来自学科发展需要。
进行课程目标制订时,课程教授与学科教授提议深入融合,才可能使课程目标制订更有操作性、更为科学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第12页
(二)从心理素质结构层面考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知目标:P48
(1)开发自我智能
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注意力等方面良好品质。
观察力主要指要培养学生观察目标性、条理性、了解性、复杂性、准确性和敏锐性。
记忆力主要是指培养学生记忆灵敏性、持久性、准确性和准备性。
想象力主要是指培养学生想像新奇性、主动性、生动性、丰富性和现实性。
思维力主要是指培养学生思维灵敏性、灵活性、辽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
注意力主要是指培养学生注意辽阔性、稳定性、分配性、担心性和主动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第13页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知目标
(2)掌握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升学习效率学习规则和方法。
①外显学习策略目标,掌握学习过程各个阶段(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实践应用和总结考试)学习规则、学习方法;
②内隐学习策略目标,即使学生掌握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整策略)和自我调整策略;
(3)改进学习品质
明确学习目标;培养、激发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学习习惯;树立学习信心;学会正确归因。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第14页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情感目标
情感目标指形成对社会、对自然、对他人及对自己主动态度与情感。如爱及感恩情感、道德感、自信和负责态度、学会感动、珍惜等等。包含:
(1)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健康社会性情感
(2)帮助学生形成和提升情绪情感表示与自我调控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情绪认知和情绪识别;帮助学生学会情绪表示和情绪了解;帮助学生学会情绪主导和情绪平衡;帮助学生学会情绪控制和情绪宣泄;帮助学生学会情感发展和情感培养。
(3)帮助学生形成坚强意志,提升挫折承受能力
(4)帮助学生形成对自我、他人和环境及其关系,产生主动必定情感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第15页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意志目标
帮助学生提升承受挫折能力,培养良好意志品质,如意志独立性、果敢性、坚毅性、自制性
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与训练;
②要引导学生去克服意志品质消极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第16页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个性目标
个性主要是指能力(智力)特征之外个性心理原因。
(1)促进社会适应。发展自我意识;促进沟通交流。
(2)完善个性品质。主要培养以下六种个性品质,即自主、勤劳、负责、坚强、利他与创新。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第17页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目标
(1)掌握情绪调整技能技巧;
(2)掌握良好学忆术、科学合理复习方法、考试技巧等;
(3)掌握人际交往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第18页
(三)从教育效应层面考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是由以下三个层次子目标所组成目标体系。
1、基础目标从教育效应层面考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促进心理健康。
表现: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保健,掌握相关防止和消除心理健康问题标准与方法;
对自我心理健康情况有正确认识,能够自我排忧解难,游刃有余地应付生活中各种挫折和困扰,保持乐观、稳定、主动向上心态。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第19页
2、基本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目标是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方面发展。
如:应使学生逐步具备以下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自尊、自信、乐观、主动、坚强、自制、勇敢、独立、温和、耐心、理智、善良、热情、慷慨、宽容、利人、踏实、虚心、合群、认真、勤奋、文雅、真诚、务实、有恒、灵活和适度外向等;
防止并矫正自卑、自弃、抑郁、消极、脆弱、任性、怯懦、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