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为沧桑所改了吗?黄州待了四年,苏轼才有了东坡居士的雅号。
不行遗忘的是此前的;乌台诗案;。他也发出了;小舟从今逝,江海寄余生。;的隐逸逃遁的喟叹。儒门大勇,是挡在世事洪流之中要为往世开太平的,他如何让可以去呢!记起来苏轼还有一句;回首一直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后人多赞这两句诗好,说写的够通透疏朗,一片超脱的气概,多少旷达在怀。可是,天空无雨无晴,不正是一个阴天吗?即便解作为人风雨不变,晦明不动,却不也昭示了苏某人此刻也在要追求的这样一种淡定,那么他心中不正是欠缺这样的定境吗?
此后八年,1085至1093年,苏轼可谓几上几下。
早在1084年,苏轼年49岁时候,神宗预备起用苏轼,下诏改派为汝州团练副使。在赴汝州的途中,他游了庐山、石钟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歌《题西林壁》和散文《石钟山记》。在金陵,他拜见了闲居在家的王安石,一起玩了几天,写了几首相互唱和的诗。年底,苏轼到达泗州。他不想再向前走了,便向朝廷报告,请求在常州居住。经朝廷批准,苏轼于1085年五月,返回常州。
1085的三月,神宗病逝,继位的哲宗年仅十岁,高太后垂帘听政。她是反对变法的,于是守旧派人物纷纷上台。
苏轼到常州不久,就接到担任登州知州的指令。刚到登州五天,又奉命进京任职,进京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升了三次官,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后来,他还兼任了哲宗皇帝的老师。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不久就和守旧派的领袖司马光发生了分歧。司马光担任宰相后,以彻底废除新法,恢复旧法为目标。苏轼在当地方官的时候,贯彻过新法中的免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亲眼观察了以前的差役法给人民带来的苦痛,因此便反对废除免役法。以前,苏轼得罪了变法派,如今又得罪了守旧派。在旁人看来苏轼是个没有立场的人,在新法时候提出反对,如今又要实施新法,时人有目之为沽名钓誉,取异于群,以彰独见。但是苏轼却是个不因群疑而阻独见的人。
但是人言终究可谓,正如他曾经说过的:;人言未必皆然,则疑似有以致谤;三人成虎教训在前。于是苏轼认为自己假如;不改其操,知无不言,则仇怨交攻,不死即废。;因此,他要离开京城这个是非的中心,请求到地方去做官。1089年,他最终被任命为杭州的知州。而迎接他的还是严重的自然灾难。这年春天,江浙一带遭水灾,早稻不能下种;五六月间又转为旱灾,刚种下的晚稻也收成无望。于是大力兴修水利,治理西湖。至今西湖留有苏堤。如今已是杨柳堆烟的去处,正是:山水依依似旧在,不见当年东坡公。
1091年三月,苏轼又被调进京任翰林学士。已是;两目昏暗,左臂不仁;之人,便借口身体不好,上疏辞免。朝廷没有批准。再任翰林学士不久,苏轼又遭到党人的攻击,甚至连他在杭州请求朝廷救灾也成了罪名。苏轼对这种斗争早已厌倦,又请求离开朝廷。结果1092年八月,出任颖州知州。颖州是欧阳修晚年闲居的地方。这时候,欧阳修早已去世。他的两个儿子还在。苏轼常和他们一起饮酒赋诗。颖州也和杭州一样,灾情十分严重。农民以榆树叶等度日。苏轼想方设法进行救济。又兴修水利,动手疏浚渐渐干枯的颖州西湖
1092年二月,苏轼又被调任扬州知州。在去扬州的路上,见麦苗长势喜人,苏轼心里也特别高兴。但苏轼在造访百姓时却听到;丰年没有灾年好;的说法。;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他估计,;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