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一、生物学特性
(一)种类和病毒分型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virus,HCV在宿主体外存活
一般,,一般在10min左右就会死亡。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十五)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OR)达11。5,而且与HCV的混合感染表现出协同作用。HCV在外环境中较易死亡,但在血液或血制品中易于成活。
(十六)预防和治疗方案
⒈预防措施
我国已规定,必须对献血员进行抗―HCV检测,以减少HCV的感染和传播。对血制品亦需进行HCV检测以防污染.
⒉治疗措施
由于HCV免疫原性不强,且毒株易于变异,因此疫苗的研制较为困难。目前尚无疫苗用于特异性预防。对丙型肝炎尚缺乏特效药,已证明IFN—-α和利巴韦林(RBV)联合治疗。
二、实验室相关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
(一)实验室感染性因子的种类、来源和危害
⒈感染性因子的种类
本实验室可能的感染因子为HCV本身.
⒉感染性因子的来源
⑴用于HCV―抗体检测的血液样本。
⑵样本采集与检测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实验场所.
⑶实验室操作中可能产生的含病毒的气溶胶。
⒊感染性因子可能造成的危害
⑴被污染的实验器材、器皿等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
⑵实验室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⑶实验人员暴露后感染。
⑷实验室含病毒的气溶胶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
⒈实验方法
⑴风险点识别若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外的其他未经确定的实验方法,或在使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前未进行技术确认,操作时可能存在安全风险。
⑵风险控制措施尽量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经过充分验证的实验方法;在使用新的或变更过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技术确认。
⒉样本采集
⑴所用器材一次性采血针、真空采血管、消毒棉签及一次性利器盒。
⑵风险点识别
①采血过程中若被急性或者慢性丙肝患者的血液污染的皮肤、黏膜,或者被含有HCV的血液污染了的针头刺破皮肤,则被感染的可能性很大。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②血液标本溅洒可能造成人员或环境污染。
⑶风险控制措施采血前做好个人防护,穿戴防护服、口罩、帽子、手套;抽血前检查针管的密闭性,用过的针头直接放入利器盒内,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或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采血管用真空抗凝管,采好血后直立于试管架中,防止倒翻;消毒棉签等污染物放入医疗废弃物专用袋中,统一进行消毒处理。
⒊样本的包装和运输
⑴所用器材真空采血管、95千帕样品运输罐、B类标本运输箱(UN3373冷藏箱)、运送车辆。
⑵风险点识别若是用不合格包装进行运输、容器密封不严,则将不能安全有效的防止运输过程中包装容器意外破损,从而产生污染扩散的可能。
⑶风险控制措施严格按照生物安全的要求,采用三层容器包装。第一层采用真空采血管装样本,应密闭防渗漏;95千帕样品运输罐,可容纳并保护第一层容器,密封不易破碎、耐压力房渗漏且易消毒;第三层采用B类标本运输箱,要容纳并保护、固定第二层容器,且易于消毒。样本应由中心专车运回实验室。
⒋样本接收
⑴风险点识别如果在运输途中意外发生样本破裂、血液溢漏,也可能对样本接收人员造成污染。
⑵风险控制措样本直接送至实验室,由专业检验人员接收,接收样本前做好个人防护,穿戴防护服、帽子、口罩、双层乳胶手套。若有样本管意外破裂,则立即在生物安全柜内将尚存留的样本移出,废弃物放入带盖的防刺破的塑料罐中,被污染的容器用20%次氯酸溶液等消毒液浸泡后再清洗。
⒌样品检测
⑴所用材料离心机、生物安全柜、移液器、洗机板及酶标仪等设备。
⑵风险点识别
①离心过程中离心管破裂造成离心机污染.
②实验操作过程中血液样本溅洒,从而造成人员或台面、地面等环境污染.
③洗板、读板时液体溅出从而污染设备表面或工作台面。
⑶风险控制措施所有检测操作均在BSL-2实验室中进行,检测人员在实验前按照二级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加样移液操作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动作轻缓;判读结果时酶标板轻拿轻放,避免液体溅出;待实验完毕,先消毒手部,再脱去手套并立即洗手;若有意外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