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文档名称: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ppt

格式:ppt   大小:1,870KB   页数:4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2/2/9 文件大小:1.8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
第1页,本讲稿共46页
第十五章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
第2页,本讲稿共46页
学****目标
、选择原则;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适用于各型自动生化分析仪
不同厂家的试剂盒对标本的要求也不同,应按要求取血。如使用抗凝剂,通常采用肝素抗凝


第16页,本讲稿共46页
一、蛋白类标志物
(二)肌红蛋白
【参考区间】依测定方法的不同而异。
免疫学方法:成年男性<80μg/L,女性<60μg/L,诊断限>100μg/L
血清Mb水平随年龄、性别及种族的不同而异,老年人血清Mb水平随年龄增加而逐渐轻度升高
第17页,本讲稿共46页
一、蛋白类标志物
(二)肌红蛋白
【临床意义】




第18页,本讲稿共46页
一、蛋白类标志物
(三)CK-MB质量检测
CK-MB质量检测(CK-MB mass)指用免疫法测定CK-MB酶蛋白的含量,而非活性测定,以反映血清CK-MB的水平
目前倾向用CK-MB质量测定作为心肌损伤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


应用最多的是ELISA方法
第19页,本讲稿共46页
一、蛋白类标志物
(三)CK-MB质量检测
【参考范围】 CK-MB质量(mass)(免疫学法):
男性:~,诊断限>5μg/L
女性:~,诊断限>5μg/L
【临床意义】 CK-MB质量可以诊断无骨骼肌损伤的心肌梗死,也适用于早期诊断,其临床特异性高于肌红蛋白
第20页,本讲稿共46页
(四)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一、蛋白类标志物
【参考范围】 ~
【临床意义】 临床对H-FABP的测定可用于早期诊断AMI及评估心肌梗死面积大小、评估心肌早期微损伤、评估心肌缺血再灌注及评估心力衰竭预后
第21页,本讲稿共46页
(五)超敏C反应蛋白
一、蛋白类标志物
【参考范围】 不同测定方法之间结果有一定差异
新生儿脐血≤ mg/L;出生后第4天~1个月的婴
儿≤;分娩母亲≤47mg/L;儿童和***<
【临床意义】
-CRP可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进行动态监控,以预测心肌梗死的危险性
、代谢综合征和Framingham危险评分的预后价值
第22页,本讲稿共46页
二、酶类标志物
(一)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
肌酸激酶(CK)广泛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中。CK分子量为86 000,是由肌型(M)和脑型(B)亚基组成的二聚体,形成CK-MM、CK-MB、CK-BB三种同工酶
CK进入血液后,M亚基C-端的赖氨酸残基可被血中的羧肽酶水解,根据水解程度,CK同工酶可形成多种亚型:CK-MM分为CK-MM1、CK-MM2、CK-MM3;CK-MB分为CK-MB1和CK-MB2

第23页,本讲稿共46页
二、酶类标志物
(一)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
组织
总CK活性
(U/g湿组织)
CK-BB(%)
CK-MB(%)
CK-MM(%)
骨骼肌

心肌

小肠


2 500
555
473
190
112
32
1




80

100


20
0
8
0
0

0


12

0
各亚型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依次为CK-MM1>CK-MM2>CK-MM3;CK-MB1>CK-MB2
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组织分布特点
第24页,本讲稿共46页
二、酶类标志物
(一)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
(1)CK总活性变化 AMI后,血中CK 3~6小时升高,峰值在12~24小时之间,2~4天恢复至正常水平
(2)CK同工酶变化 CK-MB活性在发生心肌损伤后3~8小时升高,16~24小时达峰值。目前倾向于用CK-MB质量测定替代CK-MB活性测定
(3)CK同工酶亚型变化 当AMI时,心肌释放CK-MB2增多,CK-MB2在AMI后2小时即上升,10~18小时达峰值,12~24小时下降。如进一步测定CK-MB1,以CK-MB2>,CK-MB2/CK-,诊断AMI的特异性可达95%

第25页,本讲稿共46页
二、酶类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