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药物过敏反应的急救
1
内容提要
药物过敏
药物过敏性休克
概念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特征
DAS的急救
急救配合和护理
青霉素类药物使用
结论
2
药物过敏
“过敏”(Allergy)这个词源于希腊,原意是“不正常的反④发生迅速,DAS常为猝然发生,大约60%在用药5min内发生,30%在用药30mi内发生,但也有在数小时或连续用药数天发生,最长达连续用药过程中(数天)发生;故应注意整个用药过程的监护。
⑤临床征群表现明显,均有血压降低的表现,而后相继出现一系列诸如微循环障碍、意识减弱、呼吸困难等症状,用以进行临床鉴别诊断。
⑥死亡率高,其中由抗菌药物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死亡的病例数仍高居第一位;患者若加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会加重过敏性休克的病情,更易导致死亡。
DAS的特点
17
⑧青霉素类与头抱菌素类、乙酞水杨酸及磺胺类为公认的三大易致敏药物,青霉素在人体内迅速水解为青霉烯酞等约10种代谢产物,乙酞水杨酸中常有杂质乙酞水杨酸醉,它们均易与蛋白质分子形成不可逆共价结合成为复合抗原。磺胺类的苯胺核和呛陡环皆有较强的化学活性,易于致敏。另外有些药物间有交叉过敏性,对某一药物的过敏反应一旦发生,就存在对化学结构相似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发生交叉过敏反应的可能。如磺胺类药物之间、某些氨基糖贰类之间、磺胺类与普鲁卡因、青霉素类与头袍菌素类等均有交叉过敏性。
DAS的特点
18
⑨患感染性疾病者易发生DAS,这可能是由于某些感染导致网状内皮系统功能亢进,感染后使血液或组织蛋白质发生病理改变,使之易与药物半抗原结合
⑩随着中药剂型的增加及用药方向的拓展,中药发生DAS的报道也渐增多。中药引起DAS与它本身性质分不开,一味中药的成分就很复杂,有的制剂含几味甚至几十味中药,其中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相互制约,进入人体又发生各种变化,可能产生致敏物质。另外中药成分多为大分子物质,有些可能具有抗原性。曾有报道,炖服5g红参引起DAS。因此,应改变“使用中药安全,无毒副作用”的传统看法。
DAS的特点
19
DAS的急救
一 旦发 生 DAS要立即停药,应尽快除去过敏源,迅速抢救。
抢救时要采取头和下肢均抬高150- 300位(抗休克体位),以利心脏血液回流,防止血液在下腹部和下肢形成血栓。
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给氧,必要时面罩辅助通气,气管插管。
20
肾上腺素是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其疗效确切,机制明确,剂量不应过大,- lm g,%- lml,并略加按摩以促进迅速吸收,病情严重者可重复使用或缓慢静注。研究表明小剂量反复静脉给药(- ,稀释10倍)极其有利于改善病人自觉症状,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抢救成功率。
DAS的急救-给药方法
21
大剂量患者血压回升后常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心悸、烦燥、焦虑、恐惧、震颤、皮肤苍白、濒死感,并可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虽血压回升但病人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肾上腺素剂量过大可引起血压骤升骤降,对脑血氧供应极其不利,甚至可诱发脑出血危险,也易引起心律失常,可发展为窒颤。尤其对于已有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缺血性心脏病、甲亢、糖尿病以及老年病人发生过敏性休克时更应慎用。
DAS的急救
22
小剂量反复静脉注射迅速发挥作用,,能达到疗效,又避免造成严重不良反应,目前认为肾上腺素加压反应峰值在用药后2-3分钟,5分钟消失。
对发生心跳骤停病人仍按心肺脑复苏处理,因为心跳复苏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冠状动脉灌注压,而它需要一个较高的血压来维持。因此在抢救心跳骤停患者需要用大剂量肾上腺素,而抢救过敏性休克患者要小剂量肾上腺素反复应用。
DAS的急救
23
肌注肾上腺素:不必行皮下注射。因肌内注射后,肾上腺素的吸收速度远较皮下注射快。
关于静脉注射问题:在患者发病时若没有静脉通道,不必事先去建立,特别是在抢救护士较少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为休克患者的血管有时很难在短时间内成功穿刺。即使发病时患者有现成的静脉通道,也不必去静脉注射,因为静脉注射肾上腺素要用液体稀释,配制时要“浪费”一定时间。静注时要缓慢,若速度太快,易使血压在短时间内陡升,造成“ 脑溢血” 或诱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DAS的急救-给药途径
24
有人主张在抗原注射部位(如发生反应前注射青霉素处)% l,以延缓抗原的吸收。如有可能,在抗原注射部位的近端加止血带,以延缓抗原向全身扩散,并每5-15min放松一次。
DAS的急救
25
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
根据病情对症选用血管活性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扩容、抗组织胺药、钙剂等。
支气管痉挛可输氧、缓注氨茶碱稀释液,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
若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