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01 年 7 月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Jul. , 2001
高校营遍存在的办学经费
严重不足,以及通过发展校办产业来改善办学条件的期望;其三,高校人员冗余,通过办"三产"等企业解
决学校非教职员工的就业问题。此外,高校还有尚未利用的资源,存在兴办产业的某些条件。还有一个
非常重要的因素,对校办产业的兴起产生了重要促进作用。那就是高校在解决科技与经挤结合方面的
使命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高校校办产业经过 20 余年的艰苦奋斗,在规模、效益等方面均取得了
显著的进步,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有些高校校办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崭 11头角,产生了以北
大方正、清华同方、清华紫光、东大阿尔根等为代表的一批有影响、有实力的校办产业集团。在印刷技
术、微电子、计算机软件、精细化学品、制药等领域形成了一批科技含量高、有相当市场覆盖率的名牌产
品。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规模和效益方面取得较大成就的校办产业,数量还很少。就大多数高校的
[收稿日期 ]2001- 03 - 05
[作者简介 l 袁篝成 (1948- ),男,四川果平人,主要从事敬育理论及管理研究。6 . 五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33 卷
大多数产业而言,仍然是科技含量不高、效益低、规模小的咽还远没有步入良性发展的阶段唱少数企业甚
至严重亏损,步履维艰咽濒临破产的边缘。
一、校办产业急需角色转换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校办企业确实包到了一定的预期作用。随着市场
经济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咽校办企业已越来越难以顺利实现学校的期望。分析其原因咽除了国内国有或集
体企业共同存在的问题外,还在于学校和企业的角色定位不一样。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资本增值
最大化为唯一目标咽企业为盈利而存在咱而学校的目标取向往往是多元化的。由于学校常常是一种政府
行为,其目标是培养人才咽毕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衡量学校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企业和学校之间的
差别可谓泾渭分明,而处于学校和市场之间的校办企业,其尴尬可想而知唱主要表现如下:
制结构咽造成了严重的事企不分。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咽进入市场后咽必须按照市场的规则运作 c 企业的
运作涉及到大量的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财物控制等问题咽与学校的管理体系不同。而多数学校是通过
产业处(办)来管理校办产业的